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幸福的奋斗者 > 正文

新时代奋斗者 “人生为一大事来”

2018-05-26 15:57:35  半月谈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新时代奋斗者“人生为一大事来”)

夜幕降临,杭州西湖大学的科研楼还灯火通明。直到深夜甚至凌晨,这里的青年科学家们才会陆续走出各自的实验室,与一天的工作告别。

这些青年们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他们大多在国内接受基础教育,又在海外深造多年并登上科研舞台,不约而同选择了在创新高峰期回到祖国,重新出发。是什么让他们聚在西湖之滨?是什么支持他们在新天地日复一日全情工作?在这些实验室中,又有哪些成果值得期待?在众多以灯光照亮校园夜色的实验室中,半月谈记者推开了三扇大门。

李旭:“身上又有了使不完的劲”

李旭在今年1月回国,正式成为西湖大学的一员。仅仅两个月后,一个有着10名成员的生化实验室就开始运转。李旭在每天凌晨两三点离开实验室,又会在上午9点准时出现。他说:“我感觉身上有使不完的劲!”

李旭的实验室主要结合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生老病死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希望由此找到干预和治疗癌症等疾病的新手段。

人体性状仅有一小部分由基因决定,大部分受蛋白质层面上的调控机制影响。从蛋白质角度理解疾病的原理,有望为诊断与治疗找到一条新路。“比如造成癌症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癌细胞在治疗中产生了抗药性。”李旭说,他希望从蛋白质信号网络的角度理解抗药性产生的机制,以寻找新的药物治疗方案。

李旭深深沉迷于他的研究。在美国做博士后的最初两三年,他经常困了就在实验台上趴一会,甚至直接睡在实验室里。几年的奋斗让他顺利拿到了美国的教职,却感觉怅然若失。支撑自己往前走的动力去哪里了?

“我考虑了很久,觉得人不能只关注眼下。现在国家强大了,创新实力正在快速提升,追赶世界科学前沿的步伐也迈得很大。无论为了科学愿景还是家国情怀,我都想回来。”李旭说。

2017年三四月间,李旭偶然在网上看到一段宣讲视频,主讲人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王廷亮说,有一群人,想要在中国建立一所世界顶尖的、有创造力的研究型民办大学。演讲的话语朴实,浪漫主义情怀却溢于言表,这与李旭的热情期盼不谋而合。一个月后,他投出了简历。

李旭说,现在他的身上多了一种使命感,迷茫已经一扫而空。“不仅要发一些高质量的文章,更要做出一些药物,回应患者期盼,真正为提升国人的健康水平作出一些创新性贡献。我特别认同一句话,‘人生为一大事来’。人还是应该有一些追求,这样当你回首往事时,才会觉得人生没有虚度。”

马丽佳:现在就是最好的时代

马丽佳是一个特别愿意“折腾”的人。9年前拿到中科院博士学位时,她已经获得一份稳定而前景光明的工作,但她决定去美国做博士后,补一补“短板”再回来。

海外磨剑十年,马丽佳成长为一名能够独立进行生命科学交叉研究的成熟学者。她觉得,“折腾”的时候又到了。

“走出实验室,也许能赚到更多的钱。但钱的意义不能和人生理想相比。”2013年起,马丽佳考虑加盟一所国内高校。那时,海外引智的春风已经苏醒,但对于马丽佳来说,许多实际问题不得不考虑:科研氛围对青年科学家是否友好?刚刚起步的实验室能获得什么支持?

造访西湖大学之后,马丽佳有了一句感慨:“现在就是最好的时代。”

“从实验场地、经费、研究人员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到住宿、就医、子女入学等生活问题得到一条龙式服务和解决,再到当地尊重创新的氛围,都让科研人员觉得很有尊严。”马丽佳说。2018年2月,她正式入职西湖大学。

在马丽佳看来,西湖大学的科学家们共同造就了自由而纯粹的学术氛围。科学家不分院士、“千人”还是新人,在走廊上碰见了都能聊上半天。每周都有一名“大牛”在西湖大学学术领袖发展讲座上与刚刚回国的青年科学家们分享自己的经验,真心实意地帮助年轻人适应和成长。

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表示,创办西湖大学,饱含着科研人员求索真理、指引未来的科学理想,凝聚着中国高等教育剑指一流、追求卓越的美好期待。

“如今我的付出,不仅是为了我心爱的生物学问题,更为了凝结众多青年科学家心智的更大的图景,属于这个新时代的图景。”马丽佳说。

施红军:科研最终要造福大众

“实验室马上就要产生第一批数据,我们刚刚收到了一大批临床样本!”谈起研究进展,施红军掩饰不住兴奋。临床样本,是他的科研课题下一步关键所在。

一年前,他还在澳大利亚从事博士后研究,在顶级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先天性心脏病是发病率最高的婴儿出生缺陷。施红军发现,孕妇在怀孕过程中缺乏维生素B3是导致这一婴儿出生缺陷的重要因素。为了这项发现,施红军付出了足足五六年的努力。

接下来,施红军最需要的是大样本大数据来完成进一步统计学验证,进而研发更成熟的检测方法。但这只有回到中国才能实现。

“是时候回来了。这几年国家对科技创新非常重视,科研经费投入增长很快,文章发表的质量也上了一个台阶。”施红军说。

西湖大学采取国际通行的学术考核模式,学者在入职5年后由国际同领域专家进行学术评价,学术成就是唯一评价标准,不要求“人才帽子”,也没有条条框框。这让施红军颇为认同。他说:“研究的压力虽然很大,但能够专心致志做研究,就是再好没有的事了。”入职以来,施红军从未为科研经费发过愁。

西湖大学重视教授治校,开教授会的时候科学家们会讨论怎么从制度上推动学校建设,甚至具体到学校财务制度应如何改进,才能让科学家们把时间最大化地用到科研上去。

今年5月底,施红军参与组建的西湖大学代谢组学平台将开始运作,他的实验室会收获第一批实验数据。开发维生素B3检测技术的夙愿,即将化为让人激动的现实。施红军说,有了这个平台,很多重大临床问题都可望找到求解的新途径。

施红军一直坚信,科研最终要造福大众,努力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在西湖大学这个科学家的共同体,施红军和他的同事们为此精诚奋斗的步伐,已经引起世人瞩目。他们的未来,我们还将期待。(半月谈记者朱涵)

(责任编辑:刘敏丹 CN012)
关键词:奋斗者新时代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