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京西山峦草木葱茏。门头沟区潭柘寺镇桑峪村东北侧的定都峰脚下,一名中年男子正蹲在齐膝高的草丛中,细致查看植被生长和水土流失情况。这名皮肤黝黑的男子名叫金家胜,是门头沟科技开发试验基地的高级工程师,人称矿山“补山匠”。
眼前的这片山地,倒退七八年,是一处寸草不生的废弃矿场。现在能看到的植被,几乎都是金家胜这几年用生态修复科技手段,一平方米一平方米在裸岩上“织”出来的,既恢复了植被,还稳住了山体,汛期村民不再为山上落滚石犯愁了。
定都峰一带有着数百年的采矿史。2000年,随着门头沟区域转型,大大小小的煤窑石灰窑全部关停,留下一片片惨白的矿山废弃地。
为定都峰脚下废弃矿山“疗伤”的就是金家胜。在中国科学院攻读博士期间,他就一直参与门头沟的生态修复工作,熟悉情况,也有经验。但即便如此,2011年他正式接手定都峰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时,也并不感到轻松。
“植被生长的立地条件太差了。”金家胜说,多年的矿山开采导致山体结构严重破坏,“就像被炸过一样,放眼望去一片凄凉”。石头多、土层薄,因为长时间采矿,已有的土壤也受到了污染,再加上没有水,植被成活下来的可能性极小。
金家胜带领自己的技术团队,先在一处500平方米的边坡上试种了一批生命力相对较强的狗尾草和黑麦草,作为“拓荒先锋”。可结果没俩月就赶上了一场大雨,刚长出来没多高的小苗全被冲走了。
“土层太薄了。可要大量使用客土,成本又太高了。”金家胜说。试验田项目失败后,他又在如何改良山地土壤上下起了功夫。
拿着取土器现场取样土,带回实验室,进行土壤酸碱度检测、重金属检测……那段时间他和团队成员几乎天天往返于矿区和实验室,一边翻参考书籍,一边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足足研究了一个月时间。
怎么才能减少客土使用量?金家胜最终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利用城市污泥,杀菌后投入山地使用,污泥中包含着丰富的养分,还能起到肥料的作用。解决了土壤问题,金家胜又精心选取适合当地生长的植被,并在实验室进行泡种处理,促进种子萌发,然后采取生态带、植生袋等方式,让草籽花籽能在山坡上稳稳地扎下根来。
半年后,光秃秃的山体上开始滋生出毛茸茸的绿色;三年之后,狗尾草、黑麦草等已及膝盖,而且不光有草丛,还有灌木、乔木,一度被破坏的山地生态逐渐恢复生机。
为了实时监控植被成活情况,金家胜定期到施工现场勘查,带着卷尺、剪刀、锯,现场取样带回实验室分析,发现有枯死的植被及时补种或调整种植方案。几年下来,定都峰脚下已有6000平方米废弃矿区植被得到生态修复,所种下的20多种植被九成以上实现成活。“原先一下大雨就满山掉石头,这几年下了好几场大雨都没事,可见水土治理见到了成效。”对此,金家胜颇有几分自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继修复定都峰废弃矿区,金家胜计划挑战难度更大的生态修复工程,为出台矿山修复研究技术标准作充分准备。“有了标准就可以向外推广,到时候门头沟生态修复的经验将会输送到全国各地。”金家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