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楼见证了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转败为胜伟大抉择的诞生。”83岁的遵义会议纪念馆原副馆长田兴咏说。
“这棵树是遵义会议纪念馆里唯一一个‘活着的文物’了。”67岁的“树医生”张本光说。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的遵义会议会址,一座灰白相间、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二层小楼,东侧一棵高10余米的大槐树,几乎在所有有关会址的图片、镜头中都可以看到它们相依相伴的身影。
一座楼,一棵树,风雨同舟80多载,见证了无数重大历史时刻,它们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讲不完。
这是1月27日拍摄的遵义会议会址。(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1934年底,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境内,1935年初强渡乌江后,攻克黔北重镇遵义,1月15日至17日,红军在黔军军阀柏辉章的公馆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即后来闻名中外的遵义会议。
“柏辉章是国民党黔军第二十五军二师师长。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建造的柏公馆,用料很讲究,比如花窗、彩色玻璃等,在当地很罕见,据说很多都是从上海专门运到遵义的。”田兴咏说,“柏公馆建了大概一年多,成为遵义城首屈一指的建筑,房子旁边种了棵小槐树。”
柏辉章公馆当时在遵义城内无人不晓,红军到达遵义城之后,柏辉章家人吓得逃跑了,红军总司令部驻扎了进来。
踩着木楼梯来到二楼的一个房间,地面铺着红木地板,天花板上吊着一盏煤油灯,中间放着一张长方形的桌子,椅子围成一圈。
当年,20名参加者,在这间仅有27平方米、用油灯照明的小屋里,作出了让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伟大抉择。
这是1月26日拍摄的遵义会议会议室。(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会上,毛泽东作了长篇发言,对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并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和当前应采取的军事方针。他的发言得到了包括朱德等在内的绝大部分人的支持。
会议作出了“选举毛泽东同志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重要决定,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高度评价遵义会议,称之为“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新中国成立后,朱德的一首《遵义会议》诗作,道出了转折后他的欢欣鼓舞。
遵义会议在每一位经历者心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他们当中许多人都在讲话和著述中多次谈到遵义会议。
1月28日,“小小红色义务宣讲员”张瑞凝(前)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内为参观者解说。(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