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外医疗队捍卫生命之重
中国红十字援外医疗队在蒙古国开展天使之旅行动。本报记者史家民摄
中国红十字援外医疗队在蒙古国开展天使之旅行动。本报记者史家民摄
这张1968年的资料照片显示,中国医疗队在索马里阿弗戈依镇巡回医疗时,为索马里儿童治病。新华社记者李治元摄
2011年11月3日,在牙买加执行医疗访问任务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上,医务人员为当地患者实施手术。新华社发
2019年1月19日至29日,中国“光明行”医疗队在冈比亚首都班珠尔的谢赫·扎伊德眼科医院开展医疗活动,为206名当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手术。新华社发
2018年10月12日,在多米尼克首都罗索,当地学生挥动多中两国国旗欢迎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首次到访。江山摄新华社发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只让中国人受益,在与世界携手构筑人类健康屏障、增进人类健康福祉之路上,中国医务工作者也勇担重任。
青蒿,其貌不扬,却是来自中国的“救命神草”,从其茎叶中提取的青蒿素可以有效治疗疟疾。自上世纪70年代青蒿素问世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所治愈的疟疾患者不计其数。
今年6月,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其团队对外公布,青蒿素抗药性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团队同时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这对中国乃至全世界来讲,无疑又是一大喜讯。
中国的医学成就与世界共享,中国的医疗人员在援外医疗所在地捍卫着生命之重。
57年前,刚独立不久的阿尔及利亚百废待兴,医务人员亟缺。在向多国发出希望派遣医务人员援阿的请求后,第一个向阿尔及利亚伸出援手的是中国。而彼时,中国的经济正在艰难恢复中。
选派优秀医生,援助非洲兄弟!1963年,中国第一支援外医疗队正式赴阿,从此唱响了中国医疗援外事业大爱无疆的壮美赞歌。
本着人道主义原则,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援外医疗队的义举在当代国际关系史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无惧气候恶劣、病毒肆虐;不畏自然灾害、战火纷飞,在最需要帮助的地方,都能看到中国医务人员的身影。从柬埔寨到巴基斯坦,从津巴布韦到莫桑比克,从非洲屋脊到南美雨林……中国援外医疗队与死神争分夺秒,凭借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赢得了受援国民众的敬爱,也收获了国际社会的赞誉。
中国援外医疗队还“授人以渔”,帮助受援国培养医护卫生人才,彰显了共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70年来,中国医务工作者不曾停歇,心中装着铮铮誓言,脚步迈向更远的世界。
迎着困难与危险,一切都是为了托起生命之重。
70年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图片说明:
图①: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护士周雨霞正在给新生患儿喂奶。
罗大富摄(人民图片)
图②:在2019江苏互联网大会“创新之光”成果展,参观者在体验5G+远程医疗技术。
翟慧勇摄(人民图片)
图③:来自浙江的援疆医疗专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和县塔木托格拉克乡塔木托格拉克村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进行诊疗。
王志清俞刘东摄(人民图片)
图④: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医护人员来到吉首市一家幼儿园,为孩子们讲解牙齿保健知识,提高小朋友讲卫生、健康护齿的意识。
刘振军摄新华社发
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到77岁
中国人筋骨强壮有力量
行走在今天的中国街头,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长者比比皆是。然而,时间若是倒退70年,景象完全不同——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不足今天的一半。
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综合指标。1949年,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为35岁,1957年为57岁,1981年为68岁,2018年增长到77岁。节节攀升的数字,见证了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飞跃。
“人生七十古来稀”曾是国人对长寿的奢侈向往,如今这早已成为街巷寻常。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紧缺、医疗设备简陋,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很低,那时,全国孕产妇的死亡率高达1500/10万,婴儿死亡率高达200‰。而以下这组一路下行的数据,鲜明有力地显示着国人日益强壮的体魄:199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88.9/10万,婴儿死亡率为50.2‰;2018年,孕产妇死亡率为18.3/10万,相较于1990年下降了79.4%,婴儿死亡率为6.1‰,相较于1990年下降了87.8%。
与此同时,一张健康中国的实施“路线图”绘就。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今年7月15日,《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印发,在国家层面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走过辉煌70载,中国医疗卫生服务发生了令人惊叹的变化——老人长寿安泰、中青年健康生活、孩子茁壮成长。
若是对国家开展的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稍加关注,就能从中发现,1975年至2015年的40年间,全国7岁以下各年龄组孩子的身高体重都画出了一条明显的“上扬曲线”。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从培养卫生习惯到预防传染疾病、从开展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到国民营养计划、从“全民健身”到实现体育强国梦,“秀出肌肉”的强壮中国人,正合着时代节拍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强筋健骨。
卫技人员从50.5万到952.9万
白衣天使护卫生命尊严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医疗卫生机构3670个、医疗床位8.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0.5万人,医疗设备简陋、医疗技术水平低下,老百姓得不到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如今,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9.7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40万张,卫生技术人员达952.9万人。
自2018年起,每年的8月19日被设为“中国医师节”。70年来,中国的医务工作者始终在用精湛医术护卫人民健康,肩负救死扶伤的使命,切实兑现自己的誓言。
没有谁比中国人更理解“众志成城”的含义,因为中国的医护人员用行动诠释了这4个字的内涵。2003年,站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毅然选择一次次与死神搏斗。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众多医务工作者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救治伤员。2014年,非洲爆发大规模埃博拉疫情,当年8月8日,世卫组织正式将埃博拉疫情定为“国际性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中国政府立即做出反应,不仅将大批救援物资运抵灾区国家,1个月后首批援非医疗队成员便到达疫区……
中国的医护人员,在国境之内是人民健康的守护人;走出国门,依然是勇敢的、散发着人性光辉的生命守护者。
从设备简陋到5G显神威
医疗技术发展按下快进键
患者在北京的手术室,远程操控专家在相隔3000公里之外的海南三亚。在5G环境下,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正在与三亚的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神经外科合作,为一名严重帕金森病患者进行远程操控人体颅脑手术。
这是今年3月发生的一幕,是世界首例5G远程操控人体开颅手术,标志着中国远程移动医疗应用的新高度。
70年来,中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持续提升。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与可及性排名显示,1995年中国位列第110名,2015年提高到第60名,2016年提高到第48名,是全球上升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太多瞬间令人难忘:1963年,一场在上海进行的断手再植手术成为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这场手术不仅让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完成断手再植手术的国家,主治医生陈中伟也由此被国际医学界尊称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1988年,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诞生,张丽珠教授抱起孩子的画面,是中国医疗发展史上最令人动容的时刻之一。2002年,陈静瑜带领团队在无锡市肺移植中心成功完成国内首例单肺移植手术。2015年,凭借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数字在说话。2017年,中国三级和二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分别为9.8天和8.7天,较上一年分别下降了0.3天和0.1天,实现5年连续下降;中国麻醉相关死亡率约为12/百万,显著低于141/百万的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10/百万左右相当。
中国产生了一批达到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优势医疗技术,推动了重大疾病诊疗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医疗服务中发挥作用,远程医疗服务已覆盖所有县域医共体,“互联网+医疗健康”成为国人熟悉的生活场景。不断提高的国家医疗质量,是追梦的中国人最坚实的后盾。
从“看病难”到医改“组合拳”
织就全球最大医保网
2017年4月,中央七部门《关于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正式发布,其中要求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至此,实施了60多年的药品加成政策退出历史舞台。
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保障制度经过了从无到有、试点探索、全民覆盖和新一轮完善等发展阶段。破解“看病难”“看病贵”,是夯实人民健康基础的关键。“三医”联动、分级诊疗、建设医联体、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系列“组合拳”不断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织就了一张全世界规模最大、参保率稳固在95%以上、惠及近14亿人的基本医疗保障网,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
近年来,医改结出累累硕果。2019年,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520元;医保药品目录新增品种148个;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范围扩至25种;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达到16230家。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新一轮医改以来,全国城乡居民个人卫生支出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已由深化改革前的40%下降到28%。而随着“三医联动”医改取得综合成效,民众的医疗服务需求也得到了很大释放。
70年,中国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包含在一粒粒药品里。引入更多救命好药进医保,推动药价稳步降低,让更多人从中受益——从举行两次抗癌药医保准入专项谈判,累计将53种临床价值高、药物经济性好的药品纳入医保目录,药价平均降幅近半,到取消包括抗癌药在内的28项药品进口关税;从加快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试点扩面、进一步减轻患者用药负担,到加快药品审评审批速度,不仅惠民利民,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等多家机构在2017年7月联合发布的中国医改调研报告中就曾评价,中国人的健康水平总体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用较少的投入实现了高健康绩效。
从生病“拖扛”到就近获医
父老乡亲看病更方便
1966年初春的一个夜晚,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的卫生所医生覃祥官辗转难眠,一场流行性疾病已夺走村子里几条年轻的生命。
缺医少药的现状,让这个基层医生心焦不已。出路在哪里?
几个月后的8月10日,“长阳县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卫生室”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创建者覃祥官被认为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开创者。
与此同时,在神州大地,一场以“赤脚医生”为重要内容的变革开始了。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赤脚医生”人数已超130万人。在简陋的医疗设备下,这些基层人民的健康守护人翻山越岭、走乡串村,为改变农村地区民众“小病拖、大病扛”局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
由此,“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和“赤脚医生制度”,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
进入新世纪,一场新变革来临。2003年,由农民个人及各级政府共同筹资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正式启航,吉林、浙江、湖北和云南4省率先启动试点。4年后的2007年,新农合全面推进,有3.16亿农村人口加入新农合;2008年,超过8亿的农村人口加入新农合,全国31个省区市实现全覆盖。
更多的制度优势保障正在显现,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16年,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创建整整50年之后,农村合作医疗进入新阶段——国务院印发《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这意味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将退出历史舞台,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取而代之。
截至目前,中国已有24个省区市完成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工作,其余7个省区市将于2019年底前实现两项制度并轨运行向统一的居民医保制度过渡。
从曾受冷落到振兴发展
中医药在世界各国“圈粉”
“这对于中医药发展来说意义非凡,也将为中医药迈大步走出国门提供强劲助力!”获评中国首届“国医大师”称号的李济仁先生难抑激动。令他发出如此感慨的是今年5月有关中医药的一则重磅新闻——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ICD-11)》,首次将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这意味着以世卫组织为代表的整个国际公共卫生系统对包括中医药及来源于中医药的部分传统医学价值的认可,也是对中医药在中国和国际上应用越来越多这一现实的认可。
70年来,中医药发展政策机制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团结中西医”作为三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确立了中医药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保护人民健康”,到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指出要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中国中医药事业,再到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振兴发展有了法律保障。
截至去年底,全国中医类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达10.7亿,全国中医类医疗机构出院人数达3584.7万人。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相对低廉的特色优势,以及在重大疫情防治和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中的重要作用,为保障中国人民的健康功不可没。
中医药的发展在于传承与创新。从中医药院校教育到师承教育、从中医药文化建设到科学研究、从国内加快推进到走出去惠及外国民众,中医药正在向世界展示着淬炼千年的东方智慧。
健康中国屹立东方
图片说明:
图①:中国医护人员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中塞友好医院开展输液培训活动。
新华社发
图②: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授张丽珠怀抱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
新华社发
图③:武汉协和医院和湖北咸丰县人民医院运用5G网络开展全国首例“混合现实技术+云平台”远程骨科手术。
陈勇摄(人民视觉)
图④: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电力医院来到国家级重点贫困县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开展义诊。
李萍摄(人民视觉)
图⑤:浙江省和平镇周坞山村,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正在为采茶工量血压。
谭云俸摄(人民视觉)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布了一则重要新闻——血吸虫病重疫区、位于赣东北的余江县根除了血吸虫病。毛泽东看到这一消息,十分激动,一气呵成豪迈诗篇《送瘟神》。
70年,中国人的健康水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回望新中国成立之初,70岁是大多数人不敢奢望的生命长度;但将时间轴调至今时今日,70岁正是身体康健、享受人生美好时光的年龄。我们如今的习以为常,却是70年前老百姓心底的梦想——期冀健康富足、企盼儿孙满堂。
从身体羸弱到筋骨强健,从缺医少药到全民医保,中国人笔力遒劲地书写着卫生与健康的“中国奇迹”。这奇迹由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汇聚而成:儿童在花园里尽情欢跳、年轻人在操场挥汗如雨、中年人工作之余不忘健身、老年人携三五好友又在约定1个月后的出境游行程……随处可感的大国脉动,底气来源于医疗卫生事业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一组惠及近14亿人的健康密码——
从1949年到2019年,中国人健康水平节节高的背后,是一道逐渐筑牢的医疗卫生防线。
新中国成立伊始,为了改变不卫生状况和传染病严重流行的现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毛泽东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除四害”“五讲四美”“防治传染病”“评选国家卫生城市”“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健康工作”……以预防和减少疾病为宗旨、以群众广泛参与为特色的爱国卫生运动是新中国卫生工作的伟大创举,也是不少中国人青春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影像。
今天,中国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7岁,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今天,中国已成功消除了天花、丝虫病、致盲性沙眼、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地方病严重流行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与此同时,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已建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均报告时间缩短至4小时以内。
2017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向中国政府颁发“社会健康治理杰出典范奖”,以纪念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开展65周年,表彰爱国卫生运动取得的辉煌成就。
这是一个彰显“中国奇迹”的医改答案——
从1949年到2019年,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用最短时间实现了近乎人人享有医疗保障的目标,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建立医疗保障网的成功范本。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医疗保障是强健民族体魄的根基,承载着万千家庭的重量;是安心工作生产的后盾,关乎百姓福祉。近年来,医改深入推进步伐加快,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贴、扩充医保药品范围、扩展大病专项救治病种范围、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破除“以药养医”、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积极推动医联体网格化布局……
截至去年,中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已达134452万人。而借助“互联网+医疗”,百姓就医行为有了深刻转变:线上挂号缴费、检测查询、家门口就能接受几千公里外名医的远程会诊。从城市到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千千万万中国人在追梦的路上意气风发。
这是一份守护全人类健康事业的中国担当——
从1949年到2019年,中国为全世界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卓著贡献,树立起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
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这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刚果(布)接见援外医疗队员时强调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中国人,行胜于言。从向海外派出第一支医疗队至今,56载已过。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对外交往不断扩大,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派遣援外医疗队数量逐渐增加,在非洲埃博拉疫区、在飓风肆虐的多米尼克、在印尼地震灾区……都有中国医生的身影。截至去年7月,中国先后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71个国家派遣过援外医疗队,累计派出2.6万人次,诊治患者2.8亿人次。“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中国援外医疗队用大爱谱写的壮美诗篇。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70载,实现了里程碑式跨越,在其保驾护航下,新时代的中华儿女正挺起胸膛、挺直腰板,精神抖擞地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