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
图②:2017年6月,在马里亚纳海沟作业区,中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离开“向阳红09”科学考察船缓缓进入水中。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图③:2019年1月春运期间,复兴号高铁列车在北京动车段整装待发。
本报记者贺勇摄
图④:歼15飞机。
中航工业供图
由弱到强,世界第二
679亿元,1万亿元,10万亿元,90万亿元……这一个个经济总量台阶的攀升,勾勒出新中国70年的巨变。70年来,中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国力与日俱增,成为世界经济当之无愧的增长引擎。
新中国诞生时,中国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一路突破万亿、10万亿,直至去年突破90万亿元大关,经济总量自2010年以来稳居世界第二位。
1979—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18%左右,同样位居世界前列。
70年间,财政实力由弱变强,外汇储备大幅增加。1950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为62亿元,2018年达到18.3万亿元。1951—2018年全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5%,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中国外汇储备相当紧张,1952年末外汇储备只有1.08亿美元,1978年末也仅为1.67亿美元,到2018年末,外汇储备余额达30727亿美元,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
产业壮大,脊梁挺起
靠天吃饭、依靠进口、发展缓慢,这三个词,曾经分别代表着一、二、三次产业的发展状况。70年奋进历程,三次产业的面貌早已是改天换地。
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回首70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65789万吨,全国耕地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1996万公顷扩大到2018年的6810万公顷,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工业产业门类齐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工业部门单一,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加工业,大量产品依赖进口。新中国拉开了工业化的大幕,目前,中国已成为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增加值自2010年起稳居世界首位。
服务业进入发展快车道。1952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195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随市场繁荣而日益兴旺。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近47万亿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51倍。如今,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保障就业、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
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这是中国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对外开放的70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对外贸易落后失衡,进出口规模十分有限。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进出口略有扩大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外贸快速发展。201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6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223倍,连续两年居世界首位;服务进出口总额7919亿美元,比1982年增长168倍,居世界第二位。
新中国成立之初直至上世纪70年代,中国利用外资渠道单一、规模很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准入不断放宽,投资环境持续优化。2018年,中国实际使用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1350亿美元,比1983年增长146倍,年均增长15.3%,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
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地走出去,对外投资脚步明显加快。中共十八大以来,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2018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56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为156亿美元,占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总额的13%。
告别贫困,生活小康
70年来,中国人告别贫穷,迈向全面小康。
新中国成立前,经济凋敝,城镇劳动力多数处于失业状态。2018年末,中国就业人员增加到77586万人,其中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为27.6%和46.3%,比1952年末分别提高20.2和37.2个百分点。
老百姓的钱包越来越鼓。经过70年发展,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228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24.3倍;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9853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19.2倍。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社会保障尚属空白。如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持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升。2018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实现全民医保。
“脱贫”更是创造了世界奇迹。经过70年发展,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力度加大,贫困人口脱贫明显加快。2018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660万人,过去6年共减少8239万人。中国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灭绝对贫困,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
科教兴旺,国运昌盛
“两弹一星”、杂交水稻、三峡工程、“天眼”望远镜、复兴号高铁……一项项重大科技成就,展现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科学教育水平的大跨步,越来越多的“中国奇迹”发生在世人眼前。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科技发展水平落后,科研人员和机构短缺,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专门科技机构仅有30多个。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中国自力更生发展科技事业,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体系初步建立,取得了“两弹一星”等重大成果,但科技总体水平仍然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中国科技实力显著增强,重大成果不断涌现。2018年末,全国有效专利达838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160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1.5件。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学、深海探测、超级计算、卫星导航等诸多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持续显现。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教育水平低下,人口文化素质差。经过70年的发展,全国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2018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2%;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2831万人,比1978年增长32倍;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9.6年。
大道至远,通衢八方
“骑着毛驴上北京”,这样的场景已经随历史远去了。新中国的70年,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基础产业稳步发展的70年。这牢牢打下的基础,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交通运输成绩斐然。2018年末,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万公里,比1949年末增长5倍,以“四纵四横”为主骨架的高铁网基本形成;公路里程485万公里,增长59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达到14.3万公里;内河航道里程12.7万公里,增长72.7%;定期航班航线里程838万公里,比1950年末增长734倍。
邮电通信全面提升。2018年末,全国邮路总长度985万公里,比1978年末增长103%;光缆线路总长度达4358万公里。2018年移动宽带用户达13.1亿户,已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动宽带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方兴未艾。
文化繁荣,万紫千红
从电子设备到纸质版本的阅读物、层出不穷的影视剧、形式丰富的文化活动、全球兴起的“汉语热”……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精神食粮正岁稔年丰,变得越来越充裕。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文化事业发展落后,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广播、图书、报纸等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以来,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逐步建立,文化事业实现快速发展。2018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73个,比1949年增长56.7倍;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3%;全年出版各类图书95亿册(张),比1950年增长34倍。
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学中文热潮在众多国家成为一种时尚。2018年末,全球15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
雁阵齐飞,协调共进
高楼林立的大都市,山青水绿的小乡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发展战略稳步实施,在神州大地,东西南北中旧貌换新颜。
城市发展多姿多彩。新中国成立之初,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0.6%,2018年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4%,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6%。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逐步加速,城市数量持续增加,城镇网络体系不断完善。1949—2018年,城市数量由132个发展到672个,建制镇由2000个左右增加到21297个。
美丽乡村结出硕果。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据测算,2018年,全国农村地区户所在自然村已经通公路、电、电话、有线电视信号、宽带的均在95%以上。中共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地区差距很大,工业基础薄弱且都集中在沿海城市。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东部率先发展等战略统筹推进,区域发展新空间不断拓展。中共十八大以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等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加速形成。
70年,大写的新中国
最上图:南沙大桥(虎门二桥项目)完工场景。
广东省交通集团供图
左下图: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6C”卫星发射升空。
郭文彬摄(新华社发)
右下图:阿拉木图至西安的X9020次中欧班列年货专列顺利抵达西安新筑车站。
唐振江摄(人民视觉)
1949—2019,整整70个春秋。70年间,我们有幸亲历个人与家庭生活的变迁,那些无处不在的细微感知,串连起新中国这支磅礴交响乐的最生动音符。
70年很短,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它是离我们最近的刻度。70年也很长,它是爷爷那辈人的一生;是一代又一代人倾注青春和热血、共同托举起一个东方大国的生命历程;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奇迹嬗变;更是一部开天辟地的创业史,是一笔挥就大写“中国”的奋斗豪情。
面对96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近14亿人口泱泱大国的多元,今天,我们从何处去寻找和感知这70年的坐标?
从世界的中国——
这是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的70年。历经70年奋斗,中国经济总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600多亿元到2018年突破90万亿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是世界经济当之无愧的增长引擎。“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深海探测、C919大飞机、天眼望远镜,一批批重大科技成果振奋人心;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港珠澳大桥,一座座国家工程捷报频传;机场、港口、高速公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高铁、移动支付、共享经济,新兴生活引领时尚潮流……一个繁荣昌盛、日新月异的中国不断向世界呈现精彩。
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从未有哪个国家像新中国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生改天换地的巨变,实现从贫穷到富裕、从羸弱到强大的历史性跨越。
从国的千万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的万千变化,就在一个个中国家庭里。粮票、肉票、副食本、工业券,捏着票证精打细算;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三转一响”;粗布大褂一片“灰蓝色的海洋”……物质匮乏年代样样吃紧的记忆还未远去,今天,中国家庭的面貌已焕然一新。70年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近60倍,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市场供应也早已总量充裕、品类繁多。如今,衣是色彩斑斓的风景,食是天南地北的滋味,住是前所未有的品质,行是咫尺之间的便利。
更不能忽视,70年来,中国数亿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近6年来平均每分钟就有近30人摘掉贫困帽子。这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减贫奇迹。
从家的每个人——
时代是背景,家庭是港湾,个体则是一个个鲜活的主角。他们的命运曲线交汇在一起,成就一个国家的浩荡前行。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些人:刚刚踏进大学校园的青涩小伙,是通过高考改变人生轨迹的幸运儿之一;在地铁上擦肩而过的姑娘,是从乡村来到城市追梦打拼大军的一员;搭乘最近一架国际航班起飞的中年人,有机会成了每年1亿多出境旅游人群中的一位;“长枪短炮”摄像机后摆弄的银发族,正尽情追逐他们人生后半程的新爱好……70年奋进,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追梦者黄金时代,前所未有的精神饱满、自信昂扬。
这些或大或小的变化,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中间。当我们把这些点滴乘以近14亿的倍数,就会发现即便是1%的进步,也意味着这个国家的伟大飞跃。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新中国成立初期,这段话曾让许多人汗颜。
70年过去,中国打造了世界上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我们曾经见证弄潮深圳的“拓荒牛”、远下海南的“十万人才”、汇聚上海的“八百壮士”……见证他们如何用中国速度打造从无到有的闪亮地标。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是新中国70年的光辉足迹。站在新时代的今天,站在这个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今天,让我们为祖国喝彩,为未来加油,一起续写属于新时代的梦想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