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从假发到卫星——揭秘国庆气象保障的背后故事(3)

从假发到卫星——揭秘国庆气象保障的背后故事(3)
2019-10-05 20:54:08 新华社

地表到太空:织就气象观测天罗地网

初秋北京的气象条件,每3至5天甚至1至2天,就要变一变。气象观测更大范围的“保障圈”是卫星、地面观测站、周边雷达加密组网,联合打造全方位全天候加密观测系统。

从天安门广场辐射开来,从北京中心到城郊,再到京津冀三地,一直到太空,在17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开展逐3小时云量云高人工加密地面观测、8部天气雷达开展组网6分钟加密观测的基础上,更有风廓线雷达、毫米波云雷达、微波辐射计、风云四号卫星、高分四号卫星等诸多设备与技术织就的观测网,密切注视天气系统的瞬息变化。

气象现场保障组成员、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琳娜曾参与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的现场服务保障,她亲身体会着近年来预报手段、观测设备、信息传输效率的提升。“以前卫星出一张云图超过40分钟,现在风云四号卫星只需10分钟。”她说。

据介绍,风廓线雷达能准确把握风速、风向,判断大气动力过程。在毫米波云雷达的监视下,云高、云厚、云体垂直结构、云的微物理过程,均无所遁形。微波辐射计能准确判断大气中0℃层、零下20℃层、逆温层位于何处,温度、湿度、水汽密度的变化。气溶胶激光雷达可测得大气污染物多寡。X波段天气雷达能分析降水等灾害性天气过程。

由此,气象科技工作者便能将风、云、大气热力过程、大气成分等多种不同要素综合考量,对风切变、急流、雷暴、雾霾、降水等高影响天气做出判断。

庆祝活动筹备的数月间,气象部门持续为日常训练、设备设施的防风抗雨测试等提供逐12小时、逐3小时、逐小时预报和现场服务,并关注能见度和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

70年前,新中国第一批气象预报员曾为开国大典做出至关重要的天气预报。今年,后辈传承“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数值天气预报产品、大数据分析等气象科技成果,共同助力奏响盛世华章。

(责任编辑:孙启浩 CN037)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