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中国人的故事|火箭精神:时刻归零,迎接更大挑战(2)

中国人的故事|火箭精神:时刻归零,迎接更大挑战(2)
2019-10-02 13:33:16 中国青年网

“载人火箭的理想状态是一度故障工作,二度故障安全。”张智说,每次发射都有风险,但要把风险控制在底线之上。“出现一度故障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如果再有故障出现,就是二度故障,也能保证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

要做到这种绝对的安全,任何一个细小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了解张智的人都知道,他待人平和,很少生气。在一次产品调度会上,某一分系统为了省事,在某一产品长度发生变化后,按惯例仍冠以同一名称,只在长短编号上做了标识,违反了“一种产品只能有一个名称”的规定。在繁琐复杂、工程量极大的航天工作中,到底是应该执行标准还是惯例?在标准完全可以执行的情况下,与标准有冲突的惯例还应该执行吗?这一问题时常拷问着每一位航天工程师。张智的回答是,“我们所有的规定,都是历史上出了问题,得到的教训,必须严格执行,容不得一点马虎!如果连这些基本理念都没有,会议就没有开的必要!”那是他少有的一次生气,在他看来,“标准就是标准”,绝无商量余地。后来,经过多次协调,分系统按照张智的意见,对产品图进行了修改,此类问题再也没有发生过。

中国人的故事|火箭精神:时刻归零,迎接更大挑战

张智参加《开讲啦》。资料图

张智对一次“超重”的“教训”印象深刻。最早设计逃逸系统时,张智要对飞行器每个结构做重量分配,安排总体参数。没想到千算万算还是在螺钉、螺栓的小细节上出现了问题。

“我没给单个重量才几克的螺钉分配质量,想着它能有多重呢,就归到‘其他’里了,结果没想到这些螺钉、螺栓太多了,加起来居然有80公斤,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复查时才发现,这次用的螺钉、螺栓质地是钢的,比以前铝的密度要大3倍。后来为了精确统计质量,老同志们把螺钉、螺栓、电圈等所有零件挨个仔细称量,才弄清楚。“我记得老同志传给我一本东西,手写的,啥型号的螺钉、电圈多少克,都密密麻麻记录着。”

“那个本子现在已经不用了,因为现在这些数据存在计算机标准件库里,重量都能自动算出来。但对安全这件事,永远战战兢兢、永远不放过一个瑕疵,成了刻在骨子里的东西。”他说。

“缺课,就必须补上”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将中国的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安全地送入了轨道。23小时后,杨利伟平安返回地面,这是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发射场一片欢腾!专家评价:“火箭表现堪称完美!”

欢腾的人群中,时任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张智却皱着眉头。因为他注意到杨利伟经历了一个很不舒服的振动,杨利伟这样描述:“当火箭飞行到三四十公里高度的时候,火箭和飞船发生了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那种十分痛苦的感觉,让我的五脏六腑都快碎了,我感觉我不行了,要撑不住了,振动二十六秒之后,这个振动慢慢减轻,如同一次重生。”

对负责总体设计的张智来说,任何瑕疵都意味着“缺课”,他绝不能容忍。

中国人的故事|火箭精神:时刻归零,迎接更大挑战

张智。资料图

张智和团队带着分秒必争的紧迫感,反复分析飞行数据,得出结论,这就是POGO振动(纵向耦合振动)。

POGO振动是一个世界性的航天发射难题,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大力神Ⅱ火箭在发射过程中,就曾出现POGO振动。振动严重时,极有可能导致飞行试验失败。

张智认为:“振动牵扯到的是生命,决不能存在这种不可控的危险状态!”

中国人的故事|火箭精神:时刻归零,迎接更大挑战

张智。中国青年网记者张瑞玲摄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