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绿色发展70年】“人民楷模”王有德

【绿色发展70年】“人民楷模”王有德
2019-09-20 11:41:01 中国林业网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首次授予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

在42名荣获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的功勋模范人物中,治沙英雄、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王有德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绿色发展70年】“人民楷模”王有德

“人民楷模”王有德 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王有德是宁夏灵武人,1953年9月出生,1976年进入林业系统工作,1985年出任白芨滩林场场长。

多年来,他带领职工大力开展防沙治沙,营造防风固沙林60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南移和西扩,探索形成“宽林带、多网络、多树种、高密度、乔灌混交”的防沙治沙模式,实现了“沙漠绿、场子活、职工富”的目标。

“我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件是让沙漠变绿洲,另一件是让职工变富。

”这两件事,串起了王有德的一生。

王有德的老家在灵武市马家滩,毛乌素沙漠的东南边缘。

幼年的王有德眼睁睁看着风沙一次又一次灌满窑洞,黄沙一次又一次爬上窗台,最后逼着全村人搬离故土。

从那时起,制服沙魔的念头就深深种在了王有德心里。

【绿色发展70年】“人民楷模”王有德

王有德在任时常年坚持和职工一起参加劳动

1985年,王有德担任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白芨滩防沙治沙林场场长。

彼时的白芨滩林场,风沙肆虐,沙逼人退。

王有德开始了和沙漠的斗争。

夏天,他带领职工顶着50多摄氏度的高温推沙平田,挖坑种树,晚上就住在沙窝上搭建的帐篷里。

冬天,为了抢抓树苗灌冬水的时机,全场职工日夜吃住在水渠边。

凭着这股“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拼劲干劲,王有德带领林场职工将治沙造林速度由过去的每年3000亩提高到每年2万-3万亩,累计治沙造林60多万亩,是前40年的总和,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边缘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

【绿色发展70年】“人民楷模”王有德

王有德给职工讲解治沙技术

2003年,王有德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他提出对沙源地林区、天然草原实施禁牧的建议,当年就在宁夏全境得以实施,植被在几年内得到迅速恢复,在全国引发广泛影响。

2005年,他提出在禁牧的同时,解决沙区群众生活能源和圈养牲畜问题的建议,为破解生态建设与人民生活改善之间的矛盾探寻办法。

2007年,他提出把宁夏建成国家防沙治沙示范区,获得国家项目和资金的支持。

200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宁夏建设全国唯一的省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沙漠一点点绿起来了,林场职工的生活却依然困难。

王有德下定了和治沙一样的决心:

让职工富起来。

针对林场经营单一、人心涣散、发展陷入困境的局面,王有德精简管理人员,压缩管理开支,制定了一套造林效果与工资挂钩的核算办法,动员、引导、扶持职工利用林闲季节种草养畜,发展柳编、运输等第三产业。

他推行家庭、联组或个人划片招标承包,号召全体职工平均一人一年扎设1万个草方格、栽植1万株树苗、治沙面积100亩、从治沙中实现收入1万元。

家庭目标和集体目标衔接,职工把沙漠当成了自己的口粮田,治沙造林积极性不断提高。

【绿色发展70年】“人民楷模”王有德

核心产业经果林喜获丰收

“我们的职工收入连续5年保持12%以上的增幅,2011年职工年人均收入突破4万元。

”王有德说。

在实践中,王有德带领职工探索建立了“五位一体”防沙治沙综合发展模式,即在沙漠外围营造大面积以灌木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围绕干渠、公路等建设大型骨干林带,在两道生态防线的保护下培育经果林和苗圃,在田间空地形成种草和养畜两项循环产业。

“五位一体”模式实现了治沙与治穷相结合,创造了实现沙区经济循环发展的成功范例,被国务院确定为加快宁夏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推广模式。

【绿色发展70年】“人民楷模”王有德

白芨滩多年治理终见成效

2014年,王有德退休了,但他割舍不了已经从事40年的防沙治沙事业。

他将银川河东机场以东的万亩荒滩作为新的“战场”,以高于常规治沙造林成本几倍的投入,治理修复面积6000余亩,建设生态防护林3000余亩,在银川市东大门构筑起一道千余亩的绿色屏障。

生命不息,防沙不止。

这是王有德给自己定下的人生信条。

“我想退下来以后继续发挥作用,多栽一棵树,多治理一片土地,当地老百姓能找到幸福之术,就是我的价值。”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关键词:

相关报道: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