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梁晓声
梁晓声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的“常青树”,他的长篇小说《雪城》当年在《十月》杂志刊发,后来《雪城》以电视连续剧的形式走向了千家万户。自上世纪80年代初始,他的许多作品以其鲜明的人文性和对时代的思考性,越来越成为无法被忘却的文学经典。
《十月》创刊四十周年座谈会上,作家周大新这样评价《十月》杂志:“《十月》是促进中国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号角法。”这个评价得到了梁晓声的赞同:“我最近在写一些关于文学、关于文艺的片断式的回忆,其中少不了谈到《十月》,只不过我在写的时候想到‘号角’这两个字。虽然我还没有落笔,但这个话我非常的赞同。”
《十月》杂志不断发表的高品质作品,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也得到了中国一流作家的认同和肯定。谢冕曾经这样形容《十月》杂志——只见火红的西洋正悬挂在万里运用海上,开始向天空投射出无比绚烂的光辉,青色、红色、金色、紫色的万丈光辉,像一面巨大无比的轻纱,在整个西部天空舒展开来,把半个天都铺满了。这段话同样感动了梁晓声,他说:“谢冕老师的这种形容也是我生动的想象《十月》当时产生的那种状态。”
40年来,梁晓声创作了1000多万字的长中短篇小说、杂文评论和影视剧本,是当代作家中无可争议的高产作家。他的创作紧跟时代步伐,成为这个时代文学艺术创作的精神坐标。
关于文学创作梁晓声认为,身为作家应做到一“弱”一“强”两个字。弱就是说作家有的时候要放下自己的个人经历,站在客观的层面看待社会和时代,就弱化自己。“强”这个字就是说无论外界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变化,自己都要强大到能够把持住自己不受影响。梁晓声说:“这个‘弱’字已经很很难做到,有好多作家在写自己的作品时,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感受。作为写作者或者一定要用自己的笔写更多的‘他者’,这就是我们弱化自己。”
梁晓声认为,如果今天的年轻人们也依然喜欢我们的作品,就证明我们这些作家、诗人用自己的文学作品起到了“时代的书记员”的作用。梁晓声说:“这些作品如果今天再拿到某些出版社和编辑那,能不能一字不修改的又发表出来,同时收获好评?如果后一种情况可持续,我对我们文学的未来和当下感到非常的舒心,感到非常的快意,同时也觉得有非常大的希望。我们这些作家、诗人,如果我们只要那种做时代的忠诚的书记员的愿望不动摇,文学总还是会向前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