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北京垃圾处理能力够么?强制分类,背后利益之痛何解(2)

北京垃圾处理能力够么?强制分类,背后利益之痛何解(2)
2020-04-26 08:41:49 经济观察报

而作为超大城市的北京已在垃圾分类路上摸索了多年。分类标准多次变更,从两分法到三分法,再到如今的“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分法,北京市垃圾分类推进历程几经坎坷,一轮又一轮轰轰烈烈的行动几乎皆因前端分类意识不足、后端处理设施缺位而终结。

4月21日,一位来自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的内部人士徐向辉(化名)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实际上,前一轮北京在推垃圾分类的时候,某种程度上讲,确实走得过快,后端建设有点跟不上。”

究竟怎样才能持久推行?数年来,这是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灵魂拷问”。

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北京历次垃圾分类试点不同,此次立法的强制性约束,将成为一大特点。这和其他已在去年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的城市一样,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

准备仍在进行

在《条例》实施之前,北京市为这场垃圾分类大考所做的准备一直没有停过。

徐向辉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我们成立了垃圾分类市级专班,各项准备工作都在紧锣密鼓持续进行,比如桶车对接、人员培训等都在逐步开展。总体上准备的还是可以的。”

他说:“最近有的社区更换了有分类标识的新垃圾桶,虽然比我们最开始的计划要滞后很多,但现在确实在往前赶,有的线下入户宣传,也有受疫情影响,选择网上讲座、开网课等,借助抖音、微博进行宣讲。实际上也烘托了气氛。”

一位昌平区的物业主管说,“去年就接到通知,更换了垃圾桶,都带有分类标示。但由于没有监督,垃圾分类实施效果不太理想。”

“不过,今年5月1日之后,我们会安排专人盯着,引导业主分类投放。至于罚款到没听说,我们更多的是提示提醒,关键是业主要做好准备,主动参与进来。”她说。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