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北京通州功能定位经历了从卫星城到重点新城、现代化国际新城、城市副中心的发展过程,在北京市、京津冀区域乃至国家层面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断提升。
“多规合一”构建“统一坐标系”
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重要道路之一的宋梁路(通济路),不仅串联起周边重要交通节点,将公共交通走廊与城市绿道相结合,还通过同步开展的智慧交通建设,实现全路段视频监控,车辆排队长度检测、车道可变标志、交通路况信息发布、桥下积水状态监测等多项功能。
这种将以往需要多次施工才能布局的多种功能“一次性”完成建构方式,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并不鲜见。北京城市副中心创新市区联动的规划编制工作机制,同步推进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导则以及区域规划、镇域规划,实现总规和街区两个层面的“多规合一”。15项专题研究、通州区总体规划、17个专项规划和区域层面规划、街区层面规划、地块层面规划、23个规划设计导则、老城区改造方案设计、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重点地块城市设计等工作同时启动,相互接力,整体推进。
城市副中心总体规划由单一的城乡规划向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生态环境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转变,实现“多规合一”。将街区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基本单元,实现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绿色交通、韧性市政、民生共享、景观风貌、土地利用等多规划,在街区层面要求衔接、内容统一、管理协调,构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统一坐标系”。
“先行先试”成为“动力之源”
今年夏季,已经完成海绵化改造的紫荆雅园项目经受住了暴雨的考验。作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通州区海绵城市改造不断加速。在运河以东片区19.36平方公里的试点区域内,20余个改造项目已全面启动,年底前,改造项目75%的雨水径流将会就地消纳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