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福建宁德山区稻谷微黄。这里是习近平总书记早期开展扶贫探索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曾经“老、少、边、岛、贫”的宁德市累计实现脱贫70多万人。贫穷山村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在闽东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在“弱鸟先飞”理念指引和“滴水穿石”精神激励下,宁德开启了从“输血”扶贫到自我“造血”的奋斗历程。开展“旅游+产业”造血扶贫、“党建+”精准扶贫、文创活化古村落等多种方式脱贫,在乡村振兴中加速奔向小康生活。
旅游+产业“输血”变“造血”
“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是福建宁德福鼎市磻溪镇的一个行政村。30多年前,赤溪村400多户近2000人散居在14个自然村,其中800多名畲族群众大多生活在山高溪深的偏远地方,生产生活条件恶劣。
“1984年,赤溪的贫困情况经报道后,爱心人士纷纷寄来各类生产生活物资,各级政府也加大扶持力度,为村民们无偿提供果苗、鸡苗、种兔等,但由于缺乏种植和养殖技术,村民没赚到钱。”赤溪村党支部书记杜家住惋惜地说,赤溪村十年“输血”就地扶贫无功收场。
1994年,赤溪村通公路后,建起了一条长800米、宽15米的长安新街,下山溪自然村实现整村搬迁。随后山上的另外12个自然村也陆续搬到中心村。整村搬迁扶贫“换血”后,赤溪村开始谋求“造血”脱贫,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并陆续开发了一批示范旅游项目和生态农业项目,积极引导群众村中创业。
“如今村民在家种茶、种树、办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仅旅游一项,每个家庭平均收入达到6万元。”杜家住说,“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今年茶青价格同比上涨30%,茶农直接受益明显。”返乡创业青年杜赢说,宁德市政府大力宣传推广福鼎白茶,每年组织茶企到外地参展,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福鼎白茶,茶农和茶企收入实现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