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科技之光耀濠江——回归20年澳门科技创新记事(3)

科技之光耀濠江——回归20年澳门科技创新记事(3)
2019-12-05 13:45:49 新华网

“澳门的国家实验室有一个比较优越的条件,就是先有国家级的平台,然后再引进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做出体现国家水平的研究成果后,再服务于创新科技和创新产业的发展。”他说。

“过河”来,机与责!

“科研经费过河”近来成为澳门科技界的高频词。“过河”的不只是经费,还有与内地科学家共享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时代机遇。

“过河”一词,是对科技部、财政部去年发布的《关于鼓励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组织实施的若干规定(试行)》的形象概括。

近期,科技部资助澳门两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各100万元人民币的拨款已经到位,中央财政科技经费过境澳门实现了落地。

自2019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首次向港澳青年科学家开放。最终港澳共有25名青年科学家获批,其中澳门有4名。

回归以来,中央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澳门科技发展,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不断探索澳门科学技术界与内地的交流与对接。

2005年科技部与澳门特区政府签署《内地与澳门关于成立科技合作委员会的协议》。

科技部分两次核准了共14位澳门专家入选国家科技计划专家库。他们获得了参与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等项目的资格。

2015年和2016年,科技部先后与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签署协议及备忘录,对内地和澳门合作开展的科技项目予以联合资助。这是对此后国家资金跨境运用的“先行先试”。

澳门大学校长、“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宋永华,在位于珠海横琴的澳大校园告诉记者,澳门科技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的支持。由于国家批准澳门大学租用横琴土地建设新校园,让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科研事业获得了施展的空间。

比空间更重要的是视野。“澳门是一个很小的地方,只有投身到国家整体科技布局中,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舞台和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澳门的科学家迎来了最好的机遇期。”他说。

发芽吧,金种子!

对于南京大学物理学博士、澳门青年邓志培来说,“毕业后留在澳门纯属偶然”。

(澳门回归20周年·特稿·图文互动)(2)科技之光耀濠江——回归20年澳门科技创新记事

在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邓志培(后)与学生观测陨石切片(10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刘金海摄

“我当时计划留在南京大学或者到国外继续从事研究工作。”邓志培说,但最终,他成为澳门科技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我和学生们尝试通过矿物元素的计算,找到陨石所在行星的成因。”

在“阅读陨石”之外,邓志培还有一个重要的“兼职身份”——担任中学科普讲师,为澳门寻找“科学金种子”。

“科学金种子计划”在澳门科技大学已实施多年,旨在将高校的科技资源向澳门中小学进行扩展,通过系统的科普教育课程,建立健全青少年的科学思维。

“澳门回归后最缺的是人才。”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行政委员会主席马志毅介绍,回归后,特区政府通过一连串的政策、法律乃至经济资助措施,鼓励培养科技人才。

2000年,澳门立法会通过《科学技术纲要法》,指明了日后澳门科技发展的方向。2004年特区政府启动科技发展基金,用以资助科学研究工作。2019年,该基金对澳门本地的科研资助创下历史新高,达到5.35亿澳门元。

23岁的澳门青年冯雪健最近在家乡注册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大三时,他作为澳门代表队的成员之一,参加世界职业技能竞赛,为澳门拿下了网页设计项目的最高奖牌,这也是澳门多年来在该赛事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以前许多人说,在澳门,一份兴趣是养不活自己的。但是现在不同了,澳门的创新创业环境越来越好,年轻人靠技术、靠头脑也能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他说。

2002年,85岁高龄的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来到澳门,欣然为回归后的澳门设计了澳门科学馆。这座线条简洁明快、充满现代气息的建筑,坐落在澳门半岛的海边。从远处望去,它好像一本打开的书籍,也像是正在起航的船帆。

(澳门回归20周年·特稿·图文互动)(6)科技之光耀濠江——回归20年澳门科技创新记事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澳门科学馆(11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刘金海摄

站在这座澳门的地标建筑内,可以透过玻璃窗看到辽阔的海洋和一如巨龙伸向远方的港珠澳大桥。

“粤港澳大湾区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未来这个区域内将出现一条‘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从珠江西岸来讲,澳门有它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平台优势。”马志毅说。(新华社记者刘畅、章利新、郭鑫)

(责任编辑:李平书 CN080)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