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2021全国两会 > 2021全国两会快讯 > 正文

手语版国歌”两会期间刷屏!这位天津人揭秘“研制”过程

手语版国歌”两会期间刷屏!这位天津人揭秘“研制”过程
2021-03-09 21:20:40 津云

原标题:“手语版国歌”两会期间刷屏!这位天津人揭秘“研制”过程……

津云新闻记者马扬洋

2021年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和她的手语翻译“演唱”了手语版国歌,只是一幕,无数人泪目。

视频播出后,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网友感叹道“无声版的国歌同样令人振奋”。感动之余,网友也纷纷跟着教学视频,学起了手语版的国歌。

近日,津云新闻记者专访了天津聋人协会主席陈华铭,他是中国聋人协会手语研究推广委员会副主任,也是此次手语版国歌的研制者之一。作为一名聋人,他切身知晓聋人的需求和难处,他懂得广大听力残疾人多年来想“唱”国歌的愿望,他为记者讲述了手语版国歌背后的故事。

手语版国歌”两会期间刷屏!这位天津人揭秘“研制”过程

陈华铭

“我们需要统一的打法表达爱国之情”

陈华铭说话声音很大,虽然吐字偶有不清,但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9岁那年,一场意外致双耳失聪,从此陈华铭被抛入寂静世界,最好的助听器也无法让他听见一点声响。为了像普通人一样生活,陈华铭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一路读到大学毕业。他学会了手语,真正开始了解聋人群体,也切身体会到了聋人要想融入社会面临着诸多难题。

陈华铭清楚地记得,一次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升旗仪式的感受。

“当时我们几个聋人朋友相约在北京看升旗仪式,大家兴奋得头天晚上都没怎么睡觉,早早地就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等待升旗仪式的开始。”虽然听不到,但是陈华铭和朋友们看到人群一起唱起国歌时,他们情不自禁地用打手语跟着“唱”了起来。但是这时陈华铭才发现,同样的词语,每个聋人的打法都不同,“看起来乱七八糟的。”陈华铭回忆,这让他感觉很不好,“《义勇军进行曲》不是普通的歌曲,是用来歌颂与鼓励我们民族的信心和凝聚力的,国歌令人振奋,我们也想通过国歌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但是这些以前都很难实现。”

陈华铭介绍,2003年4月,《中国手语》(修订版)出版时首次呈现了国歌手语版,但是受当时研究条件的限制,国歌手语版打法不太符合聋人手语习惯,尚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国歌原意,各地仍然使用各自的手语表达。对于我国数千万聋人而言,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规范方案,长期以来各地表达国歌的手语不一致,从而影响了国歌的政治严肃性,削弱了国歌的教育意义。

2011年,国家开始启动通用手语的研制工作。2019年,耗时八年,凝聚了全国各地聋人、聋教育教师和手语研究者智慧的《国家通用手语词典》面世,词典内收录了8000多个手语词语,以适应聋人日常生活中的手语交际和聋人教育机构、残联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学习通用手语的基本需要。

手语版国歌”两会期间刷屏!这位天津人揭秘“研制”过程

“手语也是有方言的,统一打法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2016年12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以课题形式委托中国聋人协会手语研究和推广委员会(简称中国聋协手语委)开展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的研究。陈华铭作为研究小组6人中的一员,参与了手语国歌的研制历程,他说,这是一项光荣又艰巨的任务,其中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困难。

2017年开始,大约一整年的时间,中国聋协手语委的6名成员先后辗转于北京、上海、辽宁、河南、湖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四川、甘肃等12个手语信息采集点,通过网络调查、视频访谈、集体会议等多种方式,进行深入调研,并广泛收集相关资料。

“当时共收集了差不多60个版本的国歌手语的打法。”陈华铭说,之所以版本众多,因为“手语”也是一种语言,也有“方言”,“比如‘语文’这个词语,天津和其他城市的手语打法就不尽相同,有七八种不同的打法。”

收集不同城市的手语打法仅是第一步,后续的论证环节才让小组成员感到“头大”,“首先是要找到每个词语最准确、大家都认可的打法,同时还要能包含意义和情感的表达。”陈华铭回忆,当时针对每一个手语词汇的打法都要争论三四个小时。

津云新闻记者在陈华铭展示的中国聋协手语委的会议笔记上看到,密密麻麻记录着国歌中每个词语的讨论过程,哪怕是一个“的”字,也要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辩证。

“‘危险’有两个打法:1‘害怕’2‘立墙头’,江苏倾向‘害怕’打法”、“血肉:‘肉’同‘肥’手势(上海当地打法)”、“吼声:吼,右手在嘴前往前打开,掌心朝前;声,同‘音’手势。可接受握拳振臂打法,但是必须先打‘吼’手势”……

一次次的沟通,一次次热烈的讨论,终于在2018年4月,课题通过了专家组审议并顺利结题,形成新的方案。

“政协开幕会当天,我的朋友圈被刷屏了”

新方案形成后,由华夏出版社邀请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作为新方案的手语模特,配合拍摄,制作挂图,并于2018年9月在北京启喑实验学校新学年开学典礼上正式启用并推广。陈华铭说,之所以选择邰丽华,是因为每个人都能在她的身上,看到中国人的奋斗不息、百折不挠和乐观向上,16年前,2005年春晚,由她领舞的《千手观音》,震撼世界,是中国残疾人的优秀代表。

手语版国歌”两会期间刷屏!这位天津人揭秘“研制”过程

邰丽华录制手语国歌

两年来,新方案已在全国各地特殊教育学校和残联组织广泛使用,并逐步扩及到社会上,受到了普遍好评。2020年1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正式作为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发布。

202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正式开始实施,这是首次以听力残疾人为主体研制,规范使用国家通用手语“唱”的国歌,解决了广大听力残疾人多年来想“唱”国歌的愿望。

陈华铭告诉津云新闻记者,在政协开幕会当天,自己朋友圈都被邰丽华的视频刷屏了,“聋人朋友们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大家心中汹涌的爱国之情终于被听见、被看见、被表达出来了。”

“我们是中国人,一个都不能少”

陈华铭动情地说,作为聋人,这些年真切地感受到了国家对残疾人的关爱,除了这次国歌的“声音”,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让聋人群体感受到,自己是国家重要的一员,一个都不能少。“去年2月,因为新冠肺炎每个人情绪都很紧张,国家会通过电视等渠道告诉市民目前的疫情进展和防护措施。但是最重要的信息发布渠道新闻发布会,因为直播没有字幕也没有手语翻译,我们聋人听不到就很着急。”

陈华铭称,当时他所在的中国聋协手语委立即起草建议书,通过聋协交给中国残联,再通过中国残联交给国务院新闻办,“你敢想象吗?中间有这么多的流程,我们第一天下午交的,第三天的新闻发布会就配备了专业的手语翻译老师,效率太高了!”说到这里,陈华铭忍不住激动地提高了声量,“天津也是,我们提交意见书的转天,市政府疫情新闻发布会上就出现了手语老师。”

刘丽波是天津市聋人学校高级语文教师,也是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的手语翻译。刘丽波告诉津云新闻记者,接到任务时,自己十分忐忑,“每次发布会,领导的讲话语速都很快,我需要在很短时间把领导讲的内容理解后,再转化成聋人的语言,让他们看得明白。”

“残疾人事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一切皆有可能”

在采访的最后,陈华铭表示,虽有进步与感动,但也应该正视目前工作的短板,人们对“聋人”这个无声群体的了解依旧不足。

在这次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委员王国海提交的《关于加大“文化+科技”助残力度推广普及国家通用手语的提案》正好与手语相关。他建议,构建国家通用手语大数据库,将大数据应用到电视手语节目、日常手语教学、手语信息化产品以及各类社会化生活场景中。王国海指出,具体表现为:一是语料数据有待丰富,常用词数量亟待进一步充实,语料数据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推广力度有待加强,人工智能、手语识别等先进技术应用程度、手语信息化产品普及度不高。三是媒体应用示范效应有待发挥,全国开办电视手语栏目的电视台占比低,节目播出时间短、间隔时间长、内容不接地气。

王国海表示,建议有关部委加大政策、资金和人才保障力度,鼓励科技企业、电视媒体运用科技手段,以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作为底座,构建国家通用手语大数据库,将大数据应用到电视手语节目、日常手语教学、手语信息化产品以及各类社会化生活场景中,从而不断采集新的手语语料,丰富国家通用手语,反馈到各类数据应用场景,打通学科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壁垒,推进手语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

“未来,残疾人事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一切皆有可能。”陈华铭说道。

(责任编辑:苖玉轩 CN074)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