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呼唤传统年俗的文化转型。旧有年俗,说到底属于乡土中国的范畴。所以农村的年味比城市浓烈,越是乡土气息浓重的地区,年味就越浓烈。传统春节是家的节日,血缘、亲缘得以重申强化,“家”超越名词意义,成为深刻的生命体验。传统春节还是时间的节日。在农耕文明时代,万物萧瑟、冰封雪飘的寒冬走到尽头,孕育万物的春天重临大地,这样的时刻值得欢庆。大中城市更加现代化的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迥然有别于乡土中国。家和时间,在城市生活里都发生了变化:大家庭衰落,核心家庭崛起,亲属关系疏离淡漠;城市工作生活的时间节奏,也甚少受到大自然物候影响。传统年俗,似乎已经无以附丽。
进城之后,年怎么过?这恐怕是未来二三十年,在充分城市化进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实践、总结提炼的问题。今年就地过年的人们提前开始了这种探索。“网购式拜年”可以视为传统送礼拜年习俗的网络版、异地版,“抱团过年”“搭伙过年”则像在陌生人社会、非血缘非亲缘社会里,对于家庭团聚的一种替代。它们既具备传统年俗的基因,又蕴含了新技术、新经济、新型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的元素。当然,这种探索远未成熟,更远未定型。
在现代社会里如何传承、扬弃传统文化?这是今天需要解答的一个整体性问题。年俗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因此年俗的传承和扬弃,成为问题的焦点所在。也许现在还很难给出答案,毕竟事关移风易俗,需要长期的探索创新、群众实践、经验积累、总结提炼乃至理论建构。但在此过程中可以明确一点,那就是应该保持文化的自信和文化的自觉。
《光明日报》(2021年02月19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