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奋斗:时代变化奋斗姿态如一
“我文化不高,你们大学生能有大作为,我就在我的范围里发发光。”申纪兰很谦虚。
但在徐萍眼里,申纪兰在新中国成立后争取男女同工同酬、多产粮食,改革开放后兴办乡镇企业、带大家致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关停污染企业、发展旅游业的奋斗经历,一辈子坚持“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领工资、不要住房、不调工作关系、不脱离劳动”的人生境界,都让她由衷地钦佩。
徐萍来自四川省青川县木鱼镇,上初一时,汶川地震夺走了她多位亲友的生命。
3月9日,邹彬(前左)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湖南代表团会议上。新华社记者王毓国摄
“我们当地有句话,‘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徐萍说,党和政府调动了全国力量帮助我们,社会各界主动支持,感觉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推着自己往前走。
徐萍受到一对来自浙江温岭夫妇的帮助。他们不仅连续3年资助她生活费,还带她去浙江玩,让她长见识。
独特的经历,让徐萍懂得了珍惜、感受到相互帮助的力量。大学毕业后,她选择了文化传播行业,想把温暖和正能量传递给更多人。办讲座工作繁琐,她拼尽全力,被同事们称为“拼命三娘”。
在2014年举行的“中北华宇杯”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瓷砖贴面和砌筑项目全国选拔赛暨全国建设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上,邹彬(前排右五)获得砌筑组第一名(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因为热爱,因为想回馈,总有使不完的劲儿。”徐萍说。
内秀的邹彬,则是另一种努力。
黝黑的皮肤,瘦瘦的身材,话不到两句就红了脸——邹彬时常沉浸在与砖瓦的“对话”中,甚至说起其他事情都会拿砌墙来比喻。
邹彬16岁外出打工,在工地搬砖头、和灰浆。有一次,一位老师傅回到工地,发现自己未砌完的墙高出了1米多,而且质量很不错,原来是邹彬的“杰作”。从此,他便与泥瓦刀结下了不解之缘。
邹彬在给工友“打样”(2018年2月8日摄)。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