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工艺品
带动就业3000多人
“唰唰唰”,几名女工在坊内忙碌着,手指翻转间,晶莹剔透的竹丝在白瓷瓶上纵横交错,成为精美的竹编工艺品。90后苗家妹子、贵州赤水大同镇民族村村民杨昌芹代表来回穿梭讲解。去年,她带着一个竹编水杯,走上代表通道。
履职第一年,杨昌芹专注于家乡竹编产业的工艺创新和市场开拓。在村里办起培训班,帮助乡亲制作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茶具、箱包、服饰等,改变了传统竹编样式陈旧、实用性差的弱点,不仅畅销全国,还进入海外市场。
“生意越来越红火,老乡的收入水涨船高。”杨昌芹很自豪。去年,她开的公司创造400多万元产值,大部分收入用于支付劳务,创造27个固定岗位,带动40多人在家就业。目前,赤水有1000多人从事竹编生产,带动3000多名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杨昌芹说,今年将提交一份赤水河保护开发的建议。
高科技土豆
每亩增收4000元
初春,拉祜山乡生机盎然。满载冬季马铃薯,一辆辆货运卡车整装待发。在田间调研的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朱有勇代表十分高兴,“今年收成不错,价格特别好。”
作为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蒿枝坝村驻村扶贫成果,冬季马铃薯去年陪朱有勇站上全国两会代表通道,现在更是走遍全国各地。
“我们的技术转化就要帮村民把做不了的事情做起来。”朱有勇说,高科技可以增强产品特殊性。从一开始示范的100亩,到去年仅澜沧全县示范种植冬季马铃薯就达3300亩,推广种植6700亩,群众预计每亩可增收4000多元。科技转化让村民口中的“冬闲田”变成了“效益田”。
“现在,冬季马铃薯产业已经铺开,德宏、临沧、西双版纳都开始了规模种植。”朱有勇说,接下来会加大科学技术在农业产业方面的运用,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真正地把森林资源变成经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