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观点中国2018全国两会系列评论之七
李长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这是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事实上,就业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是建立在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快速转变的基础上。
从过去五年的成就来看,就业数据无疑是其中最大的亮点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在2017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35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0%,比上年末下降0.12个百分点,失业率为多年来最低。即便从国际通行的调查失业率指标来看,中国也属于低失业率的国家。2017年1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为4.98%。
值得关注的是,良好的就业形势是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的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逐步下滑的背景下实现的。在2013-2017年,我国的年均增长率7.1%,这与过去四十年超过9%的增速相比,要低了不少。不过,尽管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能力却不降反升。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十一五”期间,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平均拉动就业大约为100万人;“十二五”期间,GDP每增长一个点,平均拉动就业170万人;而近两年GDP每增长一个点,拉动就业已经达到了大约200万人。具体来说,高质量增长促进充分就业主要表现在:
首先是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不同的经济结构对就业的带动能力、拉动能力是不同的,特别是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平均要高出第二产业20%。2017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1.6%,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1.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8.8%,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经济结构优化的调整和升级,对于就业的拉动能力明显增强。
其次是新经济新业态的大量涌现。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催生出各种新兴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过去五年,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据测算,仅阿里巴巴零售平台就创造就业机会超过3300万,而滴滴出行平台为全社会创造了超过1700万就业和收入机会,其中近240万来自去产能行业。
最后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力推行。创业是带动就业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在过去五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日均新设企业由5千多户增加到1.6万多户。据测算,近些年“双创”活动对于城镇新增就业的贡献率就达到了40%。
在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今年的就业任务: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
应该说,在6.5%的预期增长目标下,这个就业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当然,要兜牢就业这个最大民生“底线”,仍需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在扩大就业、实现更加充分就业的同时,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不仅是宏观经济政策需要重点关注的着力点,也是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的关键环节。(责任编辑毅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