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双创"环境如何?众创空间孵化器已超600家
东方网记者夏阳10月7日报道:2018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将于10月9日至15日举行,一年一度的全国性创业者舞台即将拉开帷幕。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上海,其双创工作如何开展?情况如何?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
近年来,上海依托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力强基础、增活力、优服务,创新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创新的格局基本形成,双创的新引擎作用、新动能效应逐步显现。其中,上海“双创”环境不断升级,全市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已超过600家,90%以上为社会力量兴办,覆盖38万多科技类创业者。
“双创”支撑能力升级
深耕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升级。为“双创”建设基础设施平台,上海围绕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打造,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上海光源二期、超强超短激光等大科学装置为重点的科技基础设施,支持“双创”主体开展高水平研发活动。其中,上海光源已服务全国用户500多家,支持2400多个科研团队、4万人次用户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同时,上海打造了服务“双创”的技术共享平台,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创新创业服务等领域,整合产学研创新资源,加快建设18个功能型创新平台。此外,上海加快建设服务“双创”的载体集聚平台建设。杨浦区、徐汇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中科院微系统所、宝武集团等7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打造带动全市“双创”发展的新地标。
“双创”制度体系升级
建立生态体系,制度体系升级。上海充分发挥上海自贸区的试验田作用,结合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市场准入、市场环境、人才发展等突出问题,强力突破制约“双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
例如,上海率先实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已有17家申请单位、18家受托生产企业共28个品种申报试点,其中11个品种是尚未在国内外上市的“全球新”1类新药。上海还增强科研单位经费使用自主权,把科研基础类项目劳务费资助比例由20%提高至50%,市属高校经常性经费比例提高到70%,进一步调动科研单位的创新积极性。
修订《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条例》,制定实施人才政策“20条”、“30条”等政策举措……无一不是在提升制度体系水平。凭借优质的“双创土壤”,上海近五年引进归国留学人员5.6万人。在沪创业的外国人达21.5万人,位居全国第一。近五年非沪籍应届高校毕业生直接落户9.7万人,在沪两院院士达到173人。
破解融资难题
金融支持,破解“双创”主体的融资难题。上海针对“双创”主体多为软资产、轻资产的特点,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扩大金融服务有效供给,破解“双创”主体的融资难题,努力借金融优势厚植“双创”优势。
例如: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设立科技创新板,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股权流转等服务,已有200家中小微企业成功挂牌,实现股权融资17.4亿元、债权融资近9亿元。
此外,上海支持建设专注于服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目前已有各类科技支行80余家。探索投贷联动融资模式,为企业提供“股权+银行贷款”、“银行贷款+认股权证”等融资支持,目前投贷联动贷款余额超过100亿元,其中80%以上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下一步,上海将以打造双创升级版为契机,充分发挥“双创”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构建有利于创业创新蓬勃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增强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加快推动“双创”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