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女排精神不仅是一股“气”,也是一种“力”;不仅是团结拼搏的精神状态,也是对专业素养的执着追求。在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老女排精神传承基础上,郎平将国际化、专业化的团队合作形式和科学训练的理念引入中国女排。
时代虽然不同,但女排精神没有褪色,反而愈加闪光。无论是当年的老女排精神,还是如今的新女排精神,都是一种前行力量,一种能够激励我们朝着目标砥砺前进的,伟大力量。
中国女排时隔12年重夺奥运会冠军,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信心,“女排精神”再一次成为风靡全国的热门词汇。35年前,中国女排首夺世界杯冠军,开创了五连冠的伟业,人民日报首提“女排精神”,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中国女排从此成了“拼搏”的象征,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体育范畴。35年来,女排精神总是与这个国家每个历史发展的节点相契合,最终汇聚成为一种民族的精神。35年后,重返巅峰的这支新女排,不仅传承了老女排“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而且还赋予了它新的内容,那就是“科学、专业、人性”的纯粹体育,这两者的结合,就是我们新时代的女排精神!
郎平老队友朱玲接受成都商报采访 “郎平是传承女排精神的最佳人选”
2013年,正是老女排的精神推动郎平最终“出山”执教中国女排。郎平的队友,四川省体育局局长朱玲正是众多力推郎平出山的老女排成员之一,她曾专门找郎平聊了出山的事,表示作为中国女排的一分子,自己非常希望郎平能够拿起女排教鞭。《体坛周报》著名排球记者马寅在自己的博客中讲述郎平执教中国女排始末时,曾专门记录下了这样一个情节:因为当时还在纠结,所以郎导对朱玲说:“我回去好好想想,想好了我给你打电话。”结果朱玲真就回家等电话去了,左等右等也不见郎导电话,朱玲终于坐不住了。2013年4月10日晚,朱玲给郎导打了电话,上来就说:“你怎么还不给我打电话啊?你还没下决心呢?”朱玲在电话里问郎导:“这么多年我没跟你打电话说过排球的事吧?这是第一次说明什么问题?中国排球真的不能再这么沉沦下去了,你赶快出来吧,你出来,我会想尽一切办法支持你。”
朱玲这样级别的官员,如果不是下定决心,是绝不会轻易做出“我会想尽一切办法支持你”这样的承诺的。原因是什么?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朱玲如此说道:“对于我们来说,不管我们多少岁,在哪里,做什么,女排都是我们无法割舍的牵挂,女排精神永远无法忘却,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想办法将女排精神传承下去!”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朱玲一再强调,自己当时那个电话,只是为了表达自己作为一个老女排成员,一个心系中国女排的体育工作者的心愿,并不可能对郎平做出最终的决定形成多大的影响。但她坚持认为,郎平是传承女排精神的最佳人选,“不只是我,而是我们很多老女排成员共同的看法。我们对她太了解了,女排精神是什么?我认为是团结拼奋斗,顽强拼搏,永不言败,而这些,在郎平身上都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我对郎平是有着近乎盲目的信心,即使我对球队没有信心,对她个人我都有坚定的信念,我相信只要她执教,再怎么都不会差。”
揭秘女排崛起的背后
国际化团队、拒绝高强度负重深蹲……
我们如此的重视女排精神的传承,是不是意味着如今的中国女排,只需要精神就能够取胜了?当然不是。在世界杯夺冠后,郎平曾经说过:“不要一赢球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但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曾几何时,大松博文式的“魔鬼训练”为中国女排带来了辉煌,但也给运动员带来了无法磨灭的损伤,老女排队长曹慧英被练得髌骨断裂,带伤出战又折断三根手指,郎平在30岁的年龄,就被医生做出了“三十岁年龄,六十岁骨头”的诊断。而在此后的很多年岁月里,中国女排的教练员们都依然采用着“三从一大”,上世纪80年代的训练方式。或许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认为,当年这样能够成功,现在依然可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过去从国家队到地方队,男女排队员都特别喜欢蹲杠铃,因为这样的训练对于大肌肉群尤其是大腿肌肉的训练好像非常见效,但却忽视了训练方式的合理性,很多队员因此早早的腰部和膝关节受伤。
2013年郎平执教国家队,立即引入了美国康复师和医生,组建一个国际化的团队,这样做是对过去陈旧训练和康复理念的一次颠覆性改变,几乎禁绝了高强度负重深蹲练习,随后还要求医生和康复师对每一个队员的身体情况做细致的医学测试,然后根据每个运动员的指标制定相关的训练计划,在郎平回归前,魏秋月基本处于伤重想要退役的边缘,但在国家队里,康复师为她专门设计了肌肉锻炼计划,并伴有护理,如今魏秋月能以28岁“高龄”,在奥运会上发挥巨大的作用。管理上,曾在国外执教多年的郎平讲求人性化,在她的队伍中,所谓的22条军规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队员们可以爱美,网购、游戏和电视剧等。对于队员生日,伤病,甚至假期,她都会给予人性化的关注。这样的结果,就是让这支中国女排有了更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成都商报记者 何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