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江城老师一样,常老先生的儿子常量也跟着父亲学习微雕工艺,至今已有10年,“我一开始要他学他不愿意,他本科学建筑的,说画一张图纸能卖很多钱,后来再外面工作了一段时间还是决定回来跟我学。”说到这里常老先生笑了起来,“他觉得我这个太辛苦,可是他画图纸也辛苦,不如回来跟我学。”
2013年微雕工艺被评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常老先生为了将其传承发扬,也收了几位徒弟,“我可以把技艺说出来,但没十年二十年根本练不出来,我从学习微雕到开始做发雕,用了40年。”
很多艺人把在猪鬃上做雕刻也称为发雕,常老先生有些不服气,“猪鬃比头发粗多了,之所以他们这样说,是因为英文hair把毛发都囊括进去了!”常老先生说希望在今后能出本书,把微雕艺术用文字的方式流传下去,“我有准备,但还没开始写呢,还想多做些作品。”
袁嘉骐:做传承玉雕工艺的助推手
袁嘉骐
玉雕工作室与其他工作室有些不一样,袁嘉骐老师的徒弟围坐在工作室外围,都在认真雕琢手中的玉料,整间房子都是工具滋滋地声音。
郑维
郑维今年36岁,从事玉雕18年,他手中正在雕刻的作品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完成,“从拿到玉料开始构思,它适合做什么才能发挥他的最大价值,然后出一比一的画稿,再画到玉料上,出大形,再出细工,最后抛光。”一年半雕出一件作品,郑维没觉得枯燥,反而很踏实,“每天做的地方,完成的线条都不一样,很有趣。”
廖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