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庆祥表示,谈社会主要矛盾主要是从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来讲的。中国站在“强起来”的新起点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拓展了过去的物质需求外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更加强调质量。需求方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主要矛盾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
理论要随着时代发展往前走,要和实践结合。辛鸣说,中国社会经历了近40年的高速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要出现转型,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即“中国经济新常态”。我们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陈文玲表示,中国过去五年的成就是在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实现的腾飞。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产品的精细程度、品牌价值、工业设计能力等,满足人民群众满足。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共享经济、新经济新业态激发了人民群众对消费便利性的需求,对资源共享性需求。随着这些需求的满足,还会不断派生出新的需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永远是我们的动力,使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永不止步。”陈文玲说。
“新时代”如何辩证看?
受访专家均指出,厘清“新时代”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非常重要。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阶段性的变化,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结束。”李君如说。“变”与“不变”,需要把握好辩证的关系。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新时代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
陈须隆说,有两股强大的力量在影响世界的走向,一股力量给世界带来大裂变,另外一股力量给世界带来大聚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它的政策走向和政策选择格外重要。“我们旗帜鲜明表态要推动构建开放型的世界经济,打开国门搞建设,这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了非常大的确定性。”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