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8400万抢救“僵尸飞信” 转型办公平台

2017-11-06 09:00:58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然而,正如上文所提到的,2007年不仅仅只有飞信的诞生,同时也是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端。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用户纷纷转向了微信、米聊等即时通讯软件,短信的交流方式逐渐被用户抛弃。

  “当年飞信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可以发送免费的信息。当年的情况是没有微信,手机QQ也刚起步,流量还是稀缺的东西。现在你还发短信吗?短信都不会发了,还用飞信干什么”曾经用过飞信多年的张先生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自2012年全国短信数量创下8973.1亿条的新高后,短信的数量就一直在下滑,而从工信部官网发布的《2017年9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来看,1-9月,全国移动短信业务量完成4912亿条,同比下降1.2%。这与不断攀升的网民人数形成了鲜明对比,2012年手机网民数量已经达到4.2亿,占网民总数七成以上。移动短信业务量及收入降幅同比收窄。

  最初用免费短信赢得人心的飞信,却也因短信的式微而走了下坡。事实上,飞信之于移动本身就是一个略显尴尬的存在。自诞生起,飞信就背负着“影响短信营收”的担忧。

  在本次招标之前,移动也曾几次对飞信展开“拯救”行动。

  2011年,中国移动在飞信的基础上推出了一款名为“飞聊”的即时通讯产品,主打跨平台的免费短信、语音、图片等多媒体信息发送,并且可与飞信好友互发消息。

  2012年,飞信开放其他运营商号码使用软件,实现了真正的全平台开放。整整五年,飞信才完成了对整体移动通讯用户的覆盖。不过此时的即时通讯市场,早就被手机QQ、微信等一众应用瓜分干净。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