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表示,一般客户理财需求的是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货币基金能基本满足投资者在安全性和流动性方面的需求,收益率也尚可,这也是过去几年货币基金大发展的重要原因。
上海证券基金分析师李颖表示,过去十年,资本市场产品日益多元化,与此同时,得益于刚性兑付的特殊国情,大量稳定的高收益产品吸引了投资者的大额资金,也培养着投资者的风险收益预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募权益类基金即便具备阳光透明的制度优势和较高的投资管理能力,仍然难以获得投资者的大额、长期资金。
原因之二:
投资行为“追涨杀跌”
过分重视新发渠道策略
十年来,投资者“追涨杀跌”的行为加剧了权益类基金的净值波动,而基金业传统的“重视新发”、忽视“持续营销”的渠道策略又加剧了波动。
据上述副总经理表示,目前基金行业、媒体等风向都更重视追逐短期高回报的权益基金,但其实这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对他们而言更有意义的应该是“每年权益基金收益率的中位数”而不是最高点,对最高收益的追求也导致不少投资者“在高点涌入被套”,得到不好的客户体验。
李颖也表示,我国A股市场波动大是不争的事实,这使得权益类基金产品也往往呈现出净值回撤大、择时优劣产生的收益差距大等状态,较为容易触动投资者心理承受的阈值,致使投资者往往无法克服人性的弱点进行长期投资。
“具体反映就是,市场行情向好的时候,权益类基金的高收益容易使投资者过高的估计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从而形成实质性的风险错配,当市场出现大幅波动时难以长期持守;短期择时表现较好的基金产品、明星基金产品往往产生聚光灯效应,大大提高投资者的收益率参考值,在较长期收益低迷时也容易无法坚持。”李颖直言,数据显示基金投资者整体的积极择时操作,致使其资产持有期收益率远远低于基金产品的净值收益率。
沪上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直言,许多基金公司重视发行新基金而不太重视老基金的持续营销,这就鼓励投资者不断换手,最终结果就是赚不到钱。反观国外的情况,业绩优秀的老基金销售更容易,而业绩尚短的产品可能都无法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