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在前10强中占据半壁江山,主要是该地区聚集着大批中小型私募,如果以大型私募的业绩进行排名,上海、北京地区的优势则明显突出。如以50亿元以上规模的私募机构来排名,前10强中有5家是来自上海地区,上海景林资产等3家包揽前3名,北京地区则占有4家,而深圳地区则只有盈峰资本一家,且排在第10名。
同时,从数据来看,今年绝大部分大型私募取得的业绩都相当不错。在格上理财发布的北京地区10亿元以上规模的前10强榜单中,清和泉资本排名第三,该私募属于“公募派”,由明星基金经理、前泰达宏利基金总经理刘青山创建。对于为何能取得较好的业绩,清和泉资本投资总监吴俊峰表示,主要是把握两条主线:一是消费升级,主要布局了食品饮料、汽车、金融服务、消费电子、医药等行业。二是创新制造,主要布局了通信和电子行业。另外,在震荡市中要把握几点:一是善于把握行业发展的中长期方向,寻找结构性突出机会。二是要明确锁定业绩驱动的逻辑,舍弃估值驱动的模式。三是要淡化市场的整体波动,重仓具有安全边际的机会。
行业洗牌加剧
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证券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在2月达到最高值2.8万亿元后就逐月递减,截至2017年9月底,已登记的机构类型为证券私募投资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为8090家,管理正在运作的基金30233只,管理基金规模2.22万亿元,相关规模继续呈下降态势,但降幅较前期明显收窄。
在行业格局上,格上研究中心发现,行业内的“二八分化”现象较明显,规模越大的机构发行产品数越多,发行节奏越稳定。今年以来,私募机构新成立证券类产品8790只,在数量上占比不到2%的50亿元以上规模的大型私募机构,其发行的产品数量却超整个行业的8%。格上研究中心发现,今年以来,50亿元以上规模的大型私募平均每家机构每月新发产品1只以上,而10亿元以下的小型私募每家平均4到5个月才新发产品1只。在强监管之下,市场的资源日益向品牌和实力倾斜。
分析人士认为,证券类私募受监管去通道、市场分化等因素影响,管理规模出现明显的缩减趋势。同时,今年以来证券类私募发行新产品热情也持续走低,绩优大型私募发新势头不减,而小私募却遭遇发行困难,私募行业“二八”分化现象进一步固化。 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