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银行资本补血需求空前旺盛 融资规模今年已逾8000亿

2017-10-30 07:41:59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银行还采取双管齐下甚至多管齐下的办法补充资本金。以光大银行为例,今年3月7日,光大银行公告称,该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总额为人民币280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券,为10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在第5年年末附有前提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票面利率为4.60%,募集资金将用于补充该行二级资本。

5月2日,光大银行又启动了港股定增计划,其公告称,为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光大银行拟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本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10亿元,募集资金在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该行核心一级资本。据悉,该计划已经获得该行董事会通过。

10月10日,光大银行公布了可转债情况,该行于今年4月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亿元可转债,目前已有10万元“光大转债”转换为该行A股普通股。从上述三次公告可知,光大银行今年已经完成和计划的募资金额达890亿元。

MPA给银行戴上资本充足率

“紧箍咒”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连金融机构中最会赚钱的银行,近年来也饱尝盈利增速不佳、坏账增加的酸楚,多数银行早已开始了转型之路。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银行想要发展提速,对资本的渴求程度更是高于一般行业。此外,除了资本消耗快,监管层也给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戴上了“紧箍咒”。

2013年1月1日,《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对各类资本的合格标准和计量要求进行了更为严格审慎的规定,进一步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于2016年起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

所谓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指的是商业银行的评估机制,由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整合而来,重点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其中,资本充足率是评估体系的核心。

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考核,监管层给出了详细要求以及时间节点,商业银行在2018年年底前需达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银监会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以及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8.5%、9.5%及11.5%;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各项标准分别低1个百分点,即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7.5%,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5%,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5%。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