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化工周期衰减

2017-10-26 16:35:55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本刊记者 王东岳/文

在经过一个季度的短暂调整后,化工产品价格出现回暖,这场肇始于2016年四季度的涨价风潮并未如往年般迅速消散,反而再度复苏。

与以往相比,本轮涨价行情中,因环保监管升级引发的行业产能扩张困难成为化工产品价格稳定的重要支撑。在供给没有显著增加的前提下,化工产品价格得以始终在高位维持。

有观点认为,伴随供需两端摆动幅度的不断衰减,未来化工行业的周期波动也将持续弱化,细分行业龙头公司或将步入盈利稳定期成为最大受益者。

行业回暖

单季度提价45.83%。

8月22日,万华化学(600309.SH)发布价格调整公告,公司上调中国地区聚合MDI市场挂牌价至29000元/吨,较前次报价提升5000元/吨。

9月12日,万华化学发布第二次价格调整公告,上调中国地区聚合MDI分销市场挂牌价至35000元/吨,较8月报价增幅6500元/吨;同时,公司上调纯MDI挂牌价至29800元/吨,较8月报价增幅4100元/吨。

在二季度去库存影响逐步消除之际,以万华化学MDI为缩影的国内化工产品再度开启涨价模式。

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至今,国内烧碱价格由830元/吨增至1120元/吨,单季度涨幅34.94%;PTA价格由4790元/吨上升至5145元/吨,单季度涨幅7.41%;粘胶短纤价格由15200元/吨升至16200万元/吨,单季度涨幅6.58%。下游产品中,尿素、甲醇、制冷剂、农药等产品同样涨幅明显。

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带来了化工企业整体盈利水平的显著改善。根据东北证券统计,截至2017年6月,国内299家化工上市公司中,共有209家上市公司业绩同比增长,90家公司业绩同比出现下降。其中,基础化工行业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9245.36亿元,同比增长 33.53%;实现营业利润1024.37亿元,同比增长50.52%;实现净利润848.29 亿元,同比增长52.58%。行业整体营业利润率5.32%,同比增加0.91个百分点,整体销售净利率0.41%,同比增加0.86个百分点。

环保高压 难见产能扩张

作为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化工行业的产能过剩常与较大的盈利机会相伴。2009年,由于受强刺激政策叠加下游地产需求爆发影响,化工行业步入快速发展期,各路资本蜂拥而至,使得行业产能迅速膨胀。

2012年起,下游地产行业投资增速出现放缓,化工行业整体利润下滑,众多子行业甚至陷入全面亏损。此后的2013年至2015年间,尽管偶有价格反转,但由于供需关系未得到根本扭转,化工产品高价始终难以维持。

然而,进入2016年四季度以来,化工产品价格一扫颓势持续上涨,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本轮产品价格得以长期在高位延续?

在2016年年度报告中,万华化学曾表示,2016年以来,化学工业呈现重大变化,大量不具备竞争力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开始逐步退出;大量中小型高污染化工企业由于环保不达标,无法维持生产;同时,制造业和居民需求的转型升级加速,上游原材料需求逐步向高端转移。

显然,除了高技术和高资金壁垒外,以环保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成为推动化工行业公司业绩复苏的重要推手。

相关资料显示,2015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查方案(试行)》,环保督查序幕由此拉开。

2016年1月4日,中央环保督查组率先对河北省开展环保督查试点,标志着环保监督方式由督企向督政转变。月底,中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的改革策略,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此后,中央环保组先后启动三批次环保督查,覆盖23个省、市、自治区。2017年8月,第四批环保督查启动,由此实现对全国31个省市区的督查全覆盖。

由于存在产品分散、小企业数量众多、污染相对严重、环保压力大等诸多问题,化工行业成为整治重点行业。

2016年年底,多省市印发了关于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规划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淘汰落后产能的长效机制,发力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同时,拟关停、转移、升级、重组大批化工企业,大幅减少化工企业数量,并实现50%以上进入化工园区;对于已有工业园区提出整改提升,尤其是环保门槛较低的区域,部分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被责令永久关停。

根据东方证券统计数据,自2015年以来,国内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淘汰企业数约为616家,约占现有企业数量的2.5%;化学纤维制造行业在两年时间内淘汰企业114家,约占现有企业的2.6%。

除了对存量企业影响巨大,环保高压对行业新增投资影响更为明显。由于伴随环保标准和减排指标的不断提高,行业非龙头的扩张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障碍,化工企业投资进度亦由此发生明显改变。

通常情况下,行业产能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新增产能的投放和原有产能开工率的提升。

数据显示,自2015年三季度以来,国内基础化工行业投资增速进入负增长区间。2016年,中国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14753亿元,同比减少1.6%,其中四季度环比减少18.91%。

2017年一季度,基础化工行业固定资产同比减少0.19%。截至2017年二季度末,基础化工行业固定资产5027.03 亿元,同比增长7.33%;在建工程1029.14亿元,同比下降13.49%。

正是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化工行业落后产能迅速出清;同时,环保标准的逐步提高,化工行业准入门槛提升使得制度性壁垒初现。由此,化工行业迎来底部反转,产品持续涨价,行业景气度维持高位。

长期周期衰减

有观点认为,化工周期的形成在于供需关系配置失衡,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当行业景气度上升时,供给端的投资会快速提升,但当行业亏损时,投资方又会如潮水般迅速退去,过往的周期性较为明显一定程度上来自于供需上的大幅摆动。

但从长期来看,化工行业的制度性壁垒正在逐步提高,未来化工新增产能、新上装置将更为复杂,环评、安评、园区等因素将层层筛选,行业投资在政策、环保环评等的限制下很难随着盈利的增强而增加,由产能周期带动的价格波动周期将被拉长,周期性趋于弱化。

同时,伴随环保政策升级配合供给端去产能的持续深化,供需端摆动幅度将不断收敛,化工行业供需失衡局面有望持续改善,行业竞争格局或将重塑。随着各行业的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优胜劣汰的马太效应将越来越明显,龙头公司占据产业高端环节,产品追求高端差异化,将是供给侧改革的最终受益者。

以万华化学为例,公司作为国内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制造龙头企业,拥有180万吨MDI名义产能,是亚太地区最大的MDI制造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20%。

由于MDI存在技术壁垒高且投入成本大的特点,新进者往往要面临技术、环保、资金、市场等诸多风险,使得行业新进者近乎绝迹,产能也主要集中于万华化学、科思创、巴斯夫和上海联恒等企业,竞争格局稳定。

不断集中的行业格局给予行业参与者较高的盈利空间。三季报显示,2017年前9个月,万华化学实现营业收入38.96亿元,同比增长86.14%;实现净利润78.11亿元,创上市以来新高。

强势的业绩表现也使得公司市值屡创新高,自年初以来,万华化学股价飙升,由18.7元/股升至最高的43.68元/股,年内最大涨幅133.58%。

中泰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尽管目前MDI的盈利能力在历史上亦处于高位,但行业未来潜在的新增供给以及未来需求的变化上,都暂时看不到能够打破价格平衡的因素,基于未来供需变化没有打破目前供需和盈利的风险,以及行业本身供需关系和库存状态,MDI价格仍有望在高位维持。

与之对应,化工行业有诸多子行业也都处于这样的状况。从价格和盈利上看,很多产品目前仍然在一个相对中性的景气水平,比如粘胶、 PVC、炭黑、纯碱等行业的净利率大约为10%-12%,这还是龙头企业的盈利能力,整体行业的盈利水平更低。

东方证券则认为,钛白粉行业正步入竞争优化阶段,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产能产量向龙头集中,未来有望诞生一批参与全球竞争的领头企业。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