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个人参与场外期权通道被全面封堵

2017-10-11 09:07:53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和记者联系的工作人员承诺和业内开展相关业务的多家券商都可以交易。据该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配资公司每周有名义本金几个亿在运作,实际参与的保证金有两三千万左右。

不过,一些券商人士表示,个人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券商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也不愿和他们开展业务。

事实上,除了个人投资人“曲线救国”等问题,场外期权的一些变种存在更高风险。

据了解,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及私募以所谓“场外期权”形式与投资者开展保证金交易,这些机构往往规模较小,保证金规模较低,存在较大风险。

中国证券报记者联系了一家针对个人的场外期权平台,负责联系的工作人员表示,“选择1周的场外期权,申请十万的股票账户只需要3%左右的权利金”,即该交易的杠杆为30倍左右。

不过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个人操作期权,目前只能通过我们,权利金转给我们公司。”也就是说,整个交易环节中,没有第三方存管或者清算等机构,实际上沦为投资者和此类机构之间的单向“对赌”。

檀君君表示,和这些机构做对手交易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信用风险,比如此类机构信用缺失进而“跑路”或机构本身抵御风险能力不足拒不履行行权交收义务等,此外这些机构本身的投资交易及风险对冲能力有限,容易在极端行情下引发风险。

监管出手

“依照证券业协会的有关规定,是不允许自然人进行场外衍生品交易的。如果市场中有期货风险子公司为自然人提供场外衍生品服务,势必会形成监管套利。”方正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

檀君君表示,此前券商被禁止与自然人开展场外期权业务,但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可以开展,监管此次叫停主旨意在防止存在监管套利。

“场外衍生品业务难度较高,富有投资经验的专业投资机构尚存在业务风险。对于相对专业知识较差,缺乏系统的金融知识学习和风险控制能力的个人客户而言,金融机构对其开展高风险的场外衍生品业务既不符合监管要求,也缺乏社会责任感。从对手方角度来讲,不遵守监管的适当性管理要求,可能会带来‘业务超越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问题,最终会损害到对手方自己的利益。”一家大型券商场外期权负责人表示。

上海财经大学证券金融学院证券期货系副教授陈智华认为,“期权本身是拿来避险的,但如果参与者投机成分较高,期权本身的杠杆就会带来风险,个人参与者还是以投机者较多,监管主要是为了防止风险。”

不过,前述方正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场外衍生品业务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各方面瞩目。正规持牌金融机构,其场外衍生品交易是建立在自主对冲基础上的合规业务,本质上是合法合规的一种金融合约、金融工具。随着衍生品领域金融监管的加强、市场的规范化、投资者教育工作的深入等举措推进,会让衍生品业务回归本来面目,更好地服务市场。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