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首度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

2017-10-10 09:36:29    中国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理查德·泰勒通过行为经济学理论,设计了一套方案,即在工资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将工资增加的一部分用于储蓄,从而抵御通货膨胀。由于美国的退休金计划不是由政府统筹,理查德·泰勒的计划方案只能向大公司推荐。后来许多大公司采纳了这一方案,存款计划在美国大范围内都得到了实行,大量企业员工接受了该计划,因此行为经济学在现实中取得了巨大而影响深远的成功。

江明介绍,如今行为经济学在中国还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沿着理查德·泰勒当时奠定的方向,今天行为经济学已经加入了大量新的工具,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助推这门学科快速发展,它还与神经生物学、心理学角度等学科交叉关联,形成了神经经济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在交大的实验经济学实验里,我们通过有趣的试验开展行为经济学的研究。”

江明告诉记者,他们主要招募非经济专业的学生开展实验,比如向一名实验对象支付一笔现金,让他选择要当天直接拿,还是过些日子领取包含利息的更多现金。

“这不是做做样子的调查,而是真金白银地把这笔钱给实验对象,因为通过真实的激励,才能更准确地获知每个人真实的经济行为。”江明说。

新闻链接:近十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都颁给了谁

2007年,美国经济学家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作出了贡献。 “机制设计理论”最早由赫维奇提出,马斯金和迈尔森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这一理论有助于经济学家、各国政府和企业识别在哪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效,哪些 情况下市场机制无效。

2008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克鲁格曼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 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他的新理论能够帮助解释自由贸易和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驱动力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2009年,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奥斯特罗姆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共资源管理的分析”获奖,威廉森则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司边界问题的分析”获奖。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森的研究证明了经济分析可用于解释大多数社会组织形式。奥斯特罗姆的研究揭示了使用者组织是如何有效管理公共资源的。威廉森的研究则发展了有关公司作为一些架构安排解决利益冲突的理论。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