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前三季度A股H股IPO大盘点:A股排队名单依旧漫长

2017-10-04 08:41:52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2017年过完了三个季度,又到了可以总结与展望的时点。前三季度,中国内地与香港这两大资本市场各自的表现怎么样?

简单讲,两大市场今年的共同点是发行数量增多,但融资规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幅。

同时,两大市场亦有着自己新的“改变”,具体是什么呢,还是继续往下看吧。

  香港:创业板新股数量创新高

2017年前三季度,香港共有106只新股上市发行,融资850亿港元。其中,香港创业板新股数量是自1999年创立以来同期最高,共有55只新股发行。

德勤中国全国上市业务组联席领导合伙人欧振兴表示,香港新股市场的角色已经从蓝筹、大型内地企业或国企的上市首选地演变成为吸引香港及国际潜在高增长中小企业的集资池。香港和国际中小企业对利用牛市作进一步成长和发展的热情,促使创业板新股数量大幅增加。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香港市场转板及自行撤回数量在激增。2017年前八个月,从创业板转板到主板的申请由去年同期的11例增加至19例,同时,申请人自行撤回申请的案例亦激增1.5倍,由4例增长至10例。

  金融业依旧吸金,但融资规模腰斩

从这两年数据来看,香港市场的IPO大户均出现在金融行业,金融业不愧是“最赚钱”的行业,融资金额一枝独秀。  

金融业融资金额一枝独秀

不难发现,相较于去年同期,前五大IPO所处的行业并未发生改变,但总融资规模却大幅回落48%,仅达519亿港元。

具体来看,香港主板市场平均融资规模达7.1亿港元,下降20%,而创业板平均融资规模则为7857万港元,较去年同期仅上升2%。

大陆、海外企业依旧纷至沓来

据记者了解,2017年前三季度,有34家大陆企业赴港IPO,高于去年同期的29只,但是大陆企业数量占比却从41%下降至32%,降幅9个百分点。

从融资规模来讲,大陆企业融资规模占新股市场总融资额的比例,比去年同期低7个百分点,为82%,募集资金为700亿港元。

此外,海外企业赴港上市数量跳涨,去年同期仅有55家海外公司赴港上市,今年前三季度已达到了18家,分别来自新加坡、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以色列和台湾,融资规模为63亿港元,同比下跌32%。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有更多新股得以较高的发行市盈率上市,其中,72%的IPO市盈率在10倍以上,同比增长8个百分点。而市盈率达20倍以上的IPO占比47%,同比大幅增加22个百分点。

  中国内地:A股排队名单依旧漫长

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大陆共发行了349只新股,每月平均新股数量维持在30只或以上,新股数量同比激增超2倍,共募资1759亿元。

截至9月15日,374只新股上会,其中312只已审核通过,8只取消审核,52只上会未通过,2只暂缓表决。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A股上市申请名单仍然漫长,申请上市的公司共达583家,其中,39家中止审查。

前五大IPO融资规模均低于50亿元

2017年前三季度,前五大IPO共计融资142亿元,仅为香港同期前五大IPO募资规模的1/3,与2016年同期相比下降37%。

此外,前五大IPO中无一家融资规模超过50亿元。

前五大IPO中无一家融资规模超过50亿元

截至三季度,主板的平均融资规模为6.1亿元,去年同期为9.1亿;中小板和创业板分别为4.6亿和3.7亿,去年同期为5亿和3.4亿。

  九成项目市盈率40倍以内

具体而言,92%的IPO项目市盈率在20-40倍之间,同比增加了14个百分点。此外,有两例IPO项目市盈率在40倍以上,而2016年并未出现超过40倍市盈率的IPO。  

  通过率低于去年

截至2017年9月15日,在发审会上被否的企业已达到52家,否决率为13.83%,加上待表决、暂缓表决、取消审核等情况,发审会通过率约为8成。而2016年全年的否决率为6.62%,通过率超过九成。

而今年以来通过率明显低于去年的主要原因则是申报期内业绩下降、独立性缺失、募集项目堪忧、过度依赖关联交易等。

注:本文数据参考自德勤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