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电信网络诈骗之投资返利篇 “低投资高返利”不靠谱

2017-09-24 09:41:51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虚构“民族资产解冻”索取手续费

2016年7月,山东诸城警方发现,有人在网上以“解冻民族资产”为由实施诈骗,诈骗分子声称,有一笔战争年代存入海外多家银行的多达兆亿元的民族资产,由于年代久远已被银行冻结,需要爱国人士凑钱办理相关手续进行解冻。每人只需缴纳几百元的办证费,半年后就可以获得数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的回报。

本案中,受害人李先生说,2015年夏天,他被朋友拉进一个微信群,称有“205”等多个项目,回报高达一二百万元。李先生觉得二百多元数目较小,投进去如果损失了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就按照要求交了205元。半年过后,他却没有收到对方承诺的巨额回报。

像李先生这样的受害者还有很多。“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是一种集返利、传销、诈骗为一体的新型、混合型犯罪。不法分子谎称中华民族历史上各朝代灭亡后以及国民党溃败台湾时在大陆和海外遗留保存了巨大财富,国家现委托一些民间组织或企业对这些海外“民族资产”进行解冻,通过诱骗受害人缴纳启动资金、会员报名费或者投资入股等实施诈骗。

同时,不法分子紧跟社会热点,虚构所谓“养老”“扶贫”等投资项目,许诺“民族资产”解冻后,将给予投资赞助者巨额回报,不断骗取钱财。犯罪团伙通常运用QQ、微信等建立各种群,诱骗受害人通过支付宝、微信红包、网银打款或转账,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通过引入传销手段宣传洗脑、大肆伪造国家机关公文、曲解国家相关政策等,使受害人对所谓的项目以及慈善事业深信不疑。

针对假借“民族资产解冻”“爱心慈善”等名义实施诈骗犯罪快速蔓延情况,从2016年10月开始,公安部组织部署全国涉案地公安机关持续开展专项打击工作。截至今年4月底,共打掉犯罪团伙14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04名,初步查证涉案金额逾7.3亿元。

警方提醒,“民族资产解冻”纯属子虚乌有,广大群众收到此类信息,要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举报,防止有更多人遭受损失。

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陈士渠表示,此类诈骗的受害人多为中老年人,他们远离社会舆论,缺乏辨别诈骗的能力,年轻人要多向他们讲解安全防范知识,留意长辈的网络支付使用情况,保障财产安全。

编造项目盈利吸引投资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