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部管理方面看,要提高劳产率,降低人工成本。受制于高密度的客货混跑、严要求的安全控制力度、点多线长的运营等实际,铁路企业用工数量多,人均劳产率还不高。2005年时,原铁道部撤销了41个铁路分局,并将站段由1526个减至633个,减幅58.5%,铁路全系统指标大幅提升。但是2013年之后,除新建铁路开通运营确实需要新成立单位之外,很多铁路局又相继新建和恢复了一些原有站段。目前看,铁路企业一些管理机构和组织过于庞杂,科技化、集约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手段利用还不够;运输生产一线管理层人员数量占比过高,需要精简机构,精干管理层,补强作业层。
此外,铁路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工成本是铁路企业的主要成本。但是按照国家人社部《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国企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按照传统管理思路,铁路企业难以实现灵活用工,形成了较大数量的正式员工队伍。深化铁路改革,铁路企业应该向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其他中央企业学习,在很多生产和服务领域,完全可采用业务外包、服务外包、项目外包等形式,通过加强社会合作,灵活用工用人,降低人工成本,并在高危风险生产环节,探索机械化、智能化发展,较少用工,提高企业效率效益。
深化铁路改革谁担责?
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骨干和重大民生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支撑。深化铁路改革,责任重大。对于涉及到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的战略决策和实施推进,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谋划不周、仓促行事,或者为改革而改革,很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和历史遗憾。
纵观世界铁路史,铁路改革鲜有成功的国家,改革不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此类失败案例诸多。德国国铁曾在50年间,经历了16次改革失败,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英国铁路改革,几近反复,仅1997-2002短短5年中,接连发生13起严重事故,导致59人死亡,数百人受伤。2010年英国发布的《铁路重建报告》指出,1997年至2010年间,英国人的铁路出行的成本上升了17%;此外,每年因系统碎片化和私有化造成的损失为12亿英镑。
2000年前后,在原铁道部部长傅志寰领导下,采用欧盟的“网运分离”模式进行中国铁路改革试行,在各路局组建了客运公司,轰轰烈烈改革,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因为“网运分离”的最大弊端,就是增加了运输公司与路网公司之间的交易成本,内耗增加,使整个铁路运输系统效率有所损失。至于是否推进区域重构,要充分结合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长远考量,不可盲目冒进。例如,边疆铁路局还有承担巩固地缘安全稳定和“一带一路”桥头堡国际枢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