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光威复材营收6.3亿应收账款5.7亿 媒体质疑财务造假

2017-09-22 07:22:04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公司应付账款金额分别为13,663.95万元、7,189.68万元、3,380.91万元、5,355.08万元、7,852.52万元、9,096.15万元,占负债总额的17.89%、7.42%、8.37%、13.57%、15.75%、17.22%。

2012年至2017年1-6月,光威复材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6,790.06万元、-11,159.18万元、44,150.13万元、20,320.06万元、2,068.44万元、16,800.18万元。

2016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068.44万元,较净利润小17,865.86万元,主要系收到的军品客户商业承兑汇票未到期,导致经营性应收项目大幅增加;同时存货增加资金占用。

2012年至2017年1-6月,光威复材货币资金余额分别为6,220.41万元、11,994.18万元、2,830.63万元、5,630.85万元、6,916.99万元和17,620.56万元。

  与关联方之间相互拆借资金

报告期内,光威复材向关联方采购蒸汽、碳纤维、辅助材料占关联采购主要部分,辅助材料包括生产过程所需离型纸、纺织整理剂、纤维板等。另外,公司接受光威集团后勤服务。

公司向关联方销售碳纤维预浸料、玻璃纤维预浸料、碳纤维制品占关联销售主要部分。另外公司向关联方销售包括:水电汽、加工检测服务、设备零部件等。

报告期内,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明细如下: 

  

根据招股书,,公司与光威集团及其子公司存在较为频繁的资金拆借行为(通过往来款及票据),互不收取利息。 

2014年以前,由于碳纤维行业资本投入较大,公司之子公司拓展纤维在运营前期资金较为紧张,拓展纤维向光威集团拆借资金满足通过生产线建设以及营运需求。同时,光威集团由于向拓展纤维碳纤维业务持续不断的投入,导致自身资金也较为紧张。因此,公司与光威集团及其子公司之间存在较为频繁的资金拆借。2014年,公司与关联方集中清理了资金拆借往来款,光威集团偿还资金,故公司2014年度资金拆借为净拆入状态。 

为规范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公司与关联方集中清理了资金拆借往来款。2014年,关联方向公司归还拆借款金额31,176.20万元。自2014年底以来,公司无资金拆借往来款余额。 

  环球网:采购数据、人力成本等财务数据存疑

据环球网报道,根据相关信息披露,光威复材分别于2015年11月和2017年6月发布过两版招股说明书,均包含2014年度的财务及经营数据,但是对比这前后两次信息披露内容,其中却存在很大矛盾。

采购金额疑点:光威复材在其发布的2015版招股书中披露,2014年向第一大供应商“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威海供电公司”采购电力4547.38万元,占同年采购总额的比重为23%,但是该公司在最新发布的2017版招股书中则披露,2014年向该供应商采购电力金额仅为3886.65万元,与此前披露的电力采购金额相比少了将近7百万元。

客观上,光威复材在2014年应交给威海供电局的电费,只可能有一个正确的数字,这也就意味着该公司前后两次披露的2014年度电力采购金额当中,至少有一个数据虚假披露。

还不止是威海供电局这一个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在光威复材前后披露的两版招股说明书中,其他主要供应商的采购额也存在类似差异,只不过是差异额正负方向并不相同,但无法改变这两版信息披露数据当中,至少有一个版本存在重大差错的事实。

  

更何况,光威复材在前后两版招股书披露的2014年向“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威海供电公司”采购电力金额存在明显差异,但同时披露的占同年采购总额的比重却一致,均为23%,这就对应着该公司在两版招股书认定的2014年度采购总额也存在差异,且相差多达近4千万元。

在正常的会计核算逻辑下,如果光威复材针对2014年度采购总额的认定发生了变化,就应当随之导致该公司与采购行为相关的财务数据也发生变动。然而事实上,光威复材在前后两版招股书中披露的2014年度“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科目发生额,以及年末应付账款余额等财务数据仍然也完全一致,这违背了正常的财务核算原理。

人力成本疑点: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光威复材2014年到2016年的员工薪酬总额分别为6147.02万元、7602.84万元和8788.31万元。

但事实上,从该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2014年到2016年现金流量表中的“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科目实际支出金额则分别为5339.57万元、6328.04万元和7114.7万元,均明显低于同期员工薪酬总额,累计较最近三年的员工薪酬总额少了3755.86万元。而同期该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余额仅净增加了不足4百万元,完全不足以解释该公司员工薪酬总额与实际支付人力成本资金之间的巨大差额。

也即光威复材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数千万元人力成本,并未实际支付,那么这笔成本费用又流向了哪里?

产成品疑点:此外,根据招股说明书披露,光威复材2016年的各项产品产销率均不足100%,其中碳纤维为73.24%、炭纤维织物为67.49%、碳纤维浸料和预浸料为83.85%和83.81%、制品碳梁为70.39%,产量均远超过了同年销量,净增加的产成品存货大致相当于对外销售数量3成以上份额。结合该公司2016年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金额2.47亿元计算,则该公司新增的产成品存货将不会少于7千万元,这应当体现在该公司的产成品存货当中。

但是与此同时,根据招股书披露的存货数据显示,光威复材2016年末的库存商品科目余额仅为9075.88万元,较2015年末的5711.76万元仅净增加了3千余万元,这与前文通过该公司所披露的产销数据测算出的产成品存货增加金额偏差巨大,也即有价值大约4千万元的产成品存货本应当体现在该公司的存货数据当中,而事实上却并没有,令人怀疑光威复材是否虚报了实际产量数据。

  毛利率猛升、产能利用率存疑国际金融报质疑增长有“水分”

发审委在反馈意见中要求光威复材说明产能消化能力及募投项目的合理性:

发行人目前碳纤维产能281吨,2015年产能利用率41.82%。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拟投资建设形成2,000吨/年碳纤维(12K碳纤维T700、T800)生产能力,20吨/年高强高模型碳纤维(M40J/M55J)生产能力。请发行人:(1)补充说明现有碳纤维产能的品种分布情况;(2)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工信部2013年印发的《加快推进碳纤维行业发展行动计划》的要求;(3)结合现有产能、产能利用率的情况,进一步补充说明募投项目产能消化的情况及募投项目的合理性。请保荐机构、发行人律师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光威复材业绩增长可能有“水分”——通过生产未销售产品,降低单位成本,提升毛利率,从而增加营业利润。

与此同时,光威复材存在产能之怪现象:产能过剩的产品仍然增加产能;产能严重不足的产品,却三年未增加产能。

  问题一:毛利率猛升疑点

光威复材毛利率的猛增,似乎与销售价格并无太大关系。其申报稿显示,光威复材军品的销售价格基本保持不变,民品价格呈下降趋势。

申报稿显示,光威复材2016年军品毛利率为73.79%,而民品的毛利率只有23.45%。

2016年光威复材部分产品的产销率突然下降,有涉嫌通过生产未销售产品降低单位成本的可能。申报稿显示,光威复材2016年的四种产品的产销率分别下降20.86%、24.74%、3.20%、12.59%。前两种产品占光威复材2016年总毛利的87.5%,即主要产品未销售出去的比例猛增。

据申报稿描述,光威复材毛利率上升的原因还有另外两大原因:

一、由于碳纤维及织物成本构成中折旧摊销、人工成本等固定成本占比较大,产量变动对产品单位成本影响较大,报告期内产量逐年提升,单位生产成本逐年下降;

二、公司营业成本采用加权平均法结转,因此,前期存货单位成本会影响本期营业成本变动幅度。

对此,长江商学院会计学教授张维宁对记者表示:“生产成本大多计入产品中,一般在销售或自用时才确认收入,其他大多以存货的形式存在。当产量猛增时,单位分摊的固定成本一般会减小。如果在销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产量,一般能减小当期的成本。”

业内人士表示,光威复材或许出于降低成本的目的,可能过量生产。对于第二大影响因素,在非线性情况下,前期存货的单位成本影响是不确定的。

  问题二:产能之怪现状

申报稿显示,光威复材碳纤维2014年至2016年产能分别为246吨、281吨、327吨。

虽然光威复材碳纤维产能不断扩大,但其产量却很低。光威复材2014年至2016年碳纤维的产量分别为59.86吨、117.5吨、192.22吨。

光威复材碳纤维的产量虽然增长明显,但2016年的产量只为2014年产能的78.14%,而且2016年的产能利用率仅为58.78%,产能有327吨,包括自用在内的销量却只有140.79吨。

与此相反,光威复材碳纤维织物却面临产能不足的风险。申报稿显示,光威复材碳纤维织物2014年至2016年产能均为60吨,而产量分别为66.8吨、58.3吨、77.68吨,已经接近或超过产能。

2016年,光威复材碳纤维织物产能利用率高达129.47%,远超设计产能,其安全性令人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光威复材碳纤维织物2014年至2016年销量分别为59.24吨、53.77吨、52.43吨。

业内人士分析,光威复材碳纤维织物的销量连年下降,2016年的产量却是2015年的1.33倍,可能与前述提及的降成本有关。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