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监管层痛下杀手,一场暴富幻梦如何破灭

2017-09-12 08:37:22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而在缺乏监管的基础上,“内幕交易”“联合坐庄”“操纵价格”等传统金融市场上操纵股价的手段,无疑都成为ICO平台上庄家收割散户的惯用手段。

这也就是为什么前阵子,各种ICO路演或线下见面会,几乎每周都会出现在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等地,参加者从技术男到家庭妇女,从海归到卖菜小贩。大多数投资者根本不关心这些项目到底是干什么的,只要有名人站台,能入“交易所”进入二级市场,就果断买!

为何要对ICO下杀手?

那么,为什么要叫停?为什么说这是非法集资?

从ICO的特点不难看出为何监管要下杀手。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ICO融资过程中,发行方可以绕开传统融资工具严格的资本监管,对投资人的进入门槛也比较低,ICO融资后在资金的使用上没有托管、更没有监管,资金去向是一个谜;那么,这样的平台有多少?规模有多大?什么样的人在参与呢?都不知道。拿这些钱用来干什么?洗钱?违法犯罪?跨境转移?也不清楚。

也就是说,ICO项目的低门槛和监管空白下,参与人数多、涉案金额大、波及面广、行业相对集中,诸多潜在风险,包括项目技术失败风险、跑路造成的资金损失风险、数字货币价格暴涨暴跌的交易风险、诈骗和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风险等,都是不能忽视的。

ICO背后的“区块链”技术到底是真的跨时代还是如气功一样忽悠,我们不是技术人才,不予置评。但现在国内的ICO(其实也不光国内,最近美国新加坡也在进行类似的监管)打着新技术的旗号圈钱骗钱,则是不争的事实。正如非法分子在金融传销中“屡试不爽”,正是吃准了人性中的“贪”字一样,对于深奥复杂的ICO融资,投资者很难研究透每个ICO背后的真实性和可行性,于是这个市场充斥着无序炒作,“假币”横行。

毕竟,目前,整个经济环境是换挡降速,流动性和监管趋严,实体待兴,而20%、30%,甚至一个小时翻倍的收益,根本不符合投资规律,除非是诈骗。当然,一些“经济学家”“业界大佬”昧着良心站台忽悠、割韭菜,那也是不新鲜的套路。

这些年,面对新技术、新模式,监管部门的政策出台需要学习研究的过程,对创新业态也保持着适度的容忍,比如先前的网约车、共享经济、网贷等新型商业模式。但是,监管层也没有太多的学习时间。前两年盛行的P2P,以及e租宝、泛亚等事件为代表,披着创新外衣的金融风险和非法集资反而愈演愈烈。因此,监管容不得时滞,执行更不能拖拉。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