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面子消费成过度包装温床 标准模糊导致监管难题(3)

2017-06-02 11:29:16    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评论()人

上海市质监部门表示,上海市面上销售的九成商品在外地生产,涉及过度包装的产品来自外地,质监部门就仅能对销售方进行处罚,对生产厂家并没有管辖权限,也难以从源头进行治理。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包装工程系主任张钦发说,目前,消费者、生产厂家乃至监管部门,对于过度包装的危害认识还很不够,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出台的政府规章缺乏执行力。

倡导绿色消费观

从制度上向过度包装“宣战”

专家指出,遏制过度包装,需要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观。在茶叶、保健品、酒类这种商品定价不够透明、送礼需求较大的细分市场里,发挥标杆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

北京京商流通战略研究院院长赖阳认为,国内许多厂商陷入“重视包装材质、忽略包装设计”的误区。广州葡萄酒代理商张先生举例说,国外有些知名酒庄会找不同的画家去画酒标,这种艺术化的设计,本身并没有在材料上造成浪费,也不会有环保的负担。

上海市商业流通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认为,应在现行偏重技术性标准的国标的基础上,加入更加容易操作和执行的过度包装判定条款。从设计、生产、流通、运输、销售到最终的回收环节都加入一定的限制性条款,对过度包装进行全环节的监管,同时也提升市场监管、环保等部门的执法效能。

不少地方和企业正在积极探索绿色消费方式,从生产、运输到回收的全环节主动减少包装量级,采用新型环保包装,减少对环境的负面效应。上海、广州先后针对过度包装出台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从制度设计上向过度包装“宣战”。

《上海市商品包装物减量若干规定》2013年出台以来,上海质监部门已经查处了589批次商品存在的过度包装问题,立案4家次,商品包装抽样合格率从2009年的59.1%逐步提高到2016年的91.3%,商品过度包装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上海质监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超市、卖场中销售过度包装产品的现象,将会对销售方进行处罚。对上海生产的过度包装产品,质监部门将对源头进行追踪。如涉及过度包装的产品来自外地,则将通报当地质监部门。

近日,福建省福州市纪检监察机关联合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四风"督查组,加强对登记注册的商场超市、宾馆酒店、烟酒门市等场所开展集中督查,重点检查消费发票和购物清单,及时报送发现的疑似"定点消费""使用公款定期支付"等线索,多措并举严防"四风"反弹。图为在福州市台江区一家超市,"四风"督查组人员在了解在售粽子是否有过度包装现象,并检查提货记录。宋为伟/摄

作者: 周蕊 陈寂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