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扫码打赏:是任性小费还是换了马甲的开瓶费?(2)

2017-05-17 17:28:16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扫码打赏”也加重了消费者的心理负担。有顾客担心,一旦别人打赏他们不打赏,服务员就可能“摆臭脸”。有顾客私下向记者坦言,他虽然打赏了一些“小费”,但并非真心情愿。

业内人士透露,商家往往是“打赏”机制的最大受益者,毕竟二维码是商家统一制作的,“打赏费”也是统一进了商家的口袋,而服务员们只是获得其中一部分分成,甚至不一定能得到。

“如果把打赏作为劳务报酬的一部分,该不该缴纳个人所得税?”还有网友表示不解。

“打赏”作用有待观察

在西方国家,对从业者支付一定小费作为奖赏,几乎成为服务业消费的一种惯例。但国内并不存在这样的传统,与小费文化类似的“扫码打赏”能否得到市场认可还需时日。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介绍,西方人付小费的习俗从18世纪沿袭、发展而来,因为这些国家的服务员底薪较低,需要收取小费维持生活;而在我国,服务行业从业者的收入通常由底薪、绩效组成,比如餐饮费中,就已经包含了服务费。加上中国的商业文化历来崇尚明码实价、童叟无欺,消费者对“扫码打赏”的质疑不难理解。

不过,和小费机制一样,“扫码打赏”也存在深层逻辑。北京一家餐厅经理向记者介绍,原先,员工服务好坏由餐厅来评价,难免出现疏漏;引入“小费”思维后,相当于顾客可以直接对员工“打分”,“这种更加直接、精准的激励机制,有效提升了服务品质。”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产品、服务升级的诉求也在增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毛政发认为,“打赏”机制实质上是保证基本服务不缩水的前提下,鼓励从业者提供差异性服务。消费升级时代,随着人们逐步破除“价廉物美”的传统观念,开始肯定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小费”、“打赏”机制可能在市场上迎来更大应用空间。

知名网络评论人斯涵涵表示,作为服务型企业在改善激励机制和经营方式上的一种探索,人们不妨对“扫码打赏”抱以平常心。消费者不必闻“码”色变,因为一旦“扫码打赏”侵害了顾客利益,或者让人不悦,消费者自会用脚“投票”。那些本末倒置强迫“打赏”的行为,只会带来顾客流失,最终得不偿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