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债券通”启动进入倒计时。16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布联合公告称,决定同意内地基础设施机构和香港基础设施机构开展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合作。公告称,初期先开通“北向通”,即香港及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境外投资者(以下简称境外投资者)经由香港与内地基础设施机构之间在交易、托管、结算等方面互联互通的机制安排,投资于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未来将适时研究扩展至“南向通”,即境内投资者经由两地基础设施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安排,投资于香港债券市场。“北向通”没有投资额度限制。
公告还称,香港与内地基础设施机构应当按照稳妥有序、风险可控的原则,积极推进“债券通”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完成相关规则和系统建设、回应市场参与者实际需求、获得相关监管许可及其他所有必需的工作准备就绪后,正式启动“债券通”。正式启动时间将另行公告。
另外,“债券通”初期拟采用成熟市场普遍采用的做市机构交易模式,以有效降低境外投资者的交易对手方风险,在市场发生波动时亦可较好地吸收流动性冲击、稳定市场。记者在采访中也获悉,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最近已经召开相关推介会并开放了做市商资质申请,有10家左右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望成为首批做市机构。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两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准备今年在香港和内地试行“债券通”,作为我国债券市场开放的重要举措之一,“债券通”此后受到市场高度关注。
截至目前,境外机构投资者可通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进入中国债市,而在2016年人民银行3号公告发布之后,境外机构投资者也可通过银行间市场结算代理人完成备案、开户等手续直接进入银行间债市交易。“截至目前,已有473家境外投资者入市,总投资余额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但与其他开放程度较高的国际市场相比,仍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开放。”央行称。
在上述途径之外,“债券通”实际上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央行表示,“债券通”以国际债券市场通行的模式为境外机构增加了一条可通过境内外基础设施连接便捷入市的新渠道,以提高入市效率。从其他国家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经验看,境外投资者既可以采取逐家到境内开户模式入市,也可以通过基础设施连通的模式投资于该国债券市场。其中,前一种模式下,对境外投资者要求较高,需要对该国债券市场相关法规制度和市场环境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后一种模式下,境外投资者依靠基础设施互联和多级托管来便捷地“一点接入”全球债券市场,成为了国际主流做法。
“债券通”属于后一种模式,其通过两地债券市场基础设施连接,使国际投资者能够在不改变业务习惯、同时有效遵从内地市场法规制度的前提下,便捷地参与内地债券市场。
东方金诚评级副总监程春曙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债券通’可以推动中国债券市场的登记结算、信用评级与信息披露等相关制度安排与国际标准接轨,提升中国债券市场对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实现债券市场的国际化;另外,在方便境外投资者参与日益活跃的中国债券市场,进一步提升市场的活跃度,以及境内投资者实现资产的全球化配置等方面都有实质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债券通”将分步实施。现阶段实施“北向通”,未来根据两地金融合作总体安排适时开通“南向通”。央行称,这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现阶段国际投资者投资内地债券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符合分步实施、稳妥推进的原则。“债券通”是内地与香港两个债券市场两种交易结算制度的对接,涉及到两地交易、结算等多家金融基础设施平台,在技术和实施要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
“在当前人民币汇率仍承受一定贬值压力,以及资金外流压力持续的情况下,这种单向操作的安排在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内资本市场的同时,也避免加大资金外流的忧虑。”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
“未来,‘债券通’的理想状态是资金流入和流出保持平衡。但考虑到目前国内投资者对境外债券市场的了解程度和风险承受能力有限,同时我国债券收益率水平相对较高,短期来讲,资金流入应更加积极。”德意志银行高级策略师刘立男对记者表示。她也称,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升,未来流入境内市场的资金量会迎来实质性增长。根据德银的预测,未来五年内,外资流入人民币债市的规模或达7000亿至8000亿美元,2017年将有3000亿人民币流入在岸人民币债市。
穆迪大中华区信用研究分析副董事总经理钟汶权也表示,由于种种境内外市场的差别以及对一些信用违约事件的担忧,目前境外投资者投资国内债市大部分集中在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等利率债,对信用债投资较少。不过,过去两年,国内监管层已进一步加强国内债市的机制完善,如加入债券的约束性条款、推出CDS帮助投资者对冲风险等,因此预计未来两三年国内债市会越来越与境外市场接轨,而这都将有助于吸引资金的进一步流入。
更多精彩请点击: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