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刘士余炮轰市场乱象惹争议 喊话式监督效果显著

2017-05-03 11:35:13    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评论()人

p38-《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贾国强 | 北京报道

责编:赵泽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17期)

与一心追求GDP而爱“发飙”的达康书记受到广泛追捧不同,上任以来一直强调从严监管的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如今因爱“炮轰”市场乱象而处在“风口浪尖”。

有人对他的“喊话式监管”和过度干预市场颇有微词,还抱怨IPO发行过快,如《贺宛男:监管者应该多做少说,出言要慎之又慎》《股民追问刘士余:A股为何就只进不出?》;也有人力挺刘士余的做法,如《叶檀:刘士余挺住,大规模发行新股是政治任务》《刘姝威点赞刘士余工作:称学生买茅台盈利接近200%》。

对刘士余的评论如此对立、争论如此激烈,实为多年来资本市场罕见。 《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尹中立、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和部分市场人士,从“喊话式监管”、IPO发行过快以及市场对其评价严重对立等三个角度进行讨论。

“喊话式监管”是否值得提倡?

2016年12月3日(星期六),一贯低调的刘士余脱稿炮轰险资举牌乱象为“害人精”,他说:“我希望资产管理人,不当奢淫无度的土豪,不做兴风作浪的妖精,不做坑民害民的害人精。”此言一出,12月5日沪指下跌39.13点,跌幅1.21%。在此后一个月内大盘震荡走低3044.29点。

此次“炮轰”走红后的刘士余一发不可收,他的多次发言都堪称重磅,对市场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部分市场人士口中的“喊话式监管”或起源于此。

今年2月26日(星期日),刘士余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肯定了IPO加速决策的正确性。他表示:“暂停IPO导致市场的心理预期被扭曲。而去年一年,监管方把扭曲了的预期调过来了。”市场渴望IPO减速的预期落空,2月27日(周一)沪指下跌24.77点,此后几日下探破位3200点。

4月8日(星期六),刘士余出席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矛头指向上市十几年没有现金分红的“铁公鸡”,痛批“全世界都没有”的“10送30”高送转现象。4月10日 (周一)沪指下跌17.23点,跌幅0.52%,高送转和次新股更是出现大面积跌停潮。

4月15日,又是星期六,刘士余出席深圳证券交易所2017年会员大会,向交易所“喊话”,“监管是交易所的法定主业”,交易所做好一线 “全方位”监管。4月17日,沪指跌幅为0.74%,不少个股又是一片“绿油油”。

股市周末休市,忙碌了一周的股民本想好好休息,没想到刘士余主席偏偏喜欢周末喊话,这让不少股民心里忐忑,再加上账户上财富缩水,难免会抱怨、诘难。一些市场人士对此也发出了质疑之声。

也有不少人对刘士余“喊话”表示赞同。财经评论员曹中铭认为,“妖精”“害人精”“珍珠论”“10送转30全世界都没有”等极具刘士余个性的语言,在此前的历任证监会主席中是没有的。这些“个性化”的语言虽然并非“引用”于现行的规章制度,但产生的效果却是非常明显的。对于市场上涉嫌违规的行为或不正常现象进行“抨击”,这是刘氏监管的一大特色。

从“喊话”后的效果来看,确实很好。如险资乱举牌、壳资源乱炒作、高送转乱象以及多年不分红“铁公鸡”等股市顽疾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

IPO发行有必要过快吗?

如果说市场对“喊话式监管”赞成的多、质疑的少,那么对于IPO发行提速,不少市场人士恐怕有不同看法了。

今年1月份,很多股民和市场人士对IPO发行加速表达了不满,证监会也从一日发行三只新股调整到一日发行两只的节奏。但这依然不能令市场人士满意,所以此番IPO发行加速又被拿来说事。

《中国经济周刊》此前曾报道“IPO陷入‘囚徒困境’”:IPO暂停,配置了大量银行等蓝筹股打新的投资者必然撤离,导致市场大跌;IPO加速,新股破发趋势将难免,一样会使市场大跌。有市场人士呼吁,证监会应公布全年IPO计划,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狂发”,令市场和股民不知所措。

这个呼吁,近日似乎得到回应。4月2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中心执行经理顾斌在首届中国并购交易商大会上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基本按照去年最高速度发行,每月大概有50家上市,每星期有10家。今年接下来依旧按照2016年11、12月份的速度发行,全年预计突破500家,融资金额超过3000亿。

随着IPO加速发行,市场人士对审核把关环节也有诸多疑问。有媒体援引熟悉投行界的资深人士介绍,目前一些过会的企业,其实根本就不应该上市。比如一些低端传统制造业企业,明明已经一天不如一天,但还是能够侥幸过会上市。再比如一些“两头在外”(原料在外,市场在外)的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这种业务发展模式,可持续性明显存疑,但还是能够过会,登陆资本市场。除此以外,很多公司都是缺乏长期永续经营能力的,不搞资产重组,两三年以后都是*ST的料。

一边是IPO“带病”加速发行,一边是退市制度的严重低效。《中国经济周刊》此前曾对退市制度梳理,自证监会2014年10月颁布《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以来,仅有3家上市公司退市。而2015年至今年3月已有500家以上的公司进行了IPO,是同期退市公司数量的183倍以上。

对此,市场人士郭施亮向记者分析说:“对于新股发行频率,更需要充分衡量市场的承受能力,新股发行节奏更应该根据市场环境进行合理调节,适度允许股市的赚钱效应存在,或更有利于市场投资活力的恢复。”

不过,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则认为,“IPO发行加速是推进实施注册制的前奏,至于带病企业发行上市,可能是为了让投资者提前适应注册制环境;当前的核准制有政府背书的作用在,注册制则是一级市场的完全放开,企业好坏需要投资者自己去判断,风险自己承担,行使‘用脚投票’的权利。”

对刘士余的评价为何严重对立?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一项《中国股市转折关头,你是否支持刘士余?》的网络调查中发现,从4月23日22点发起截至4月26日12点,不到三天有3812名网友参与投票。统计显示,支持刘士余的有1652名网友,占比43.4%;反对者有1496名网友,占比39.2%;不表态的有664名网友,占比17.4%。支持者虽略占上风,可见争议还是挺大的。

从事多年投资的股民王先生持中性观点,他向记者表示:“现在的证监会主席,又坐在了风口浪尖上。谁在这个岗位上都会挨骂。这里既有个人因素,更多是因为被一群赌徒裹挟。最后只有少数庄家是赢家。至于广大小散们,跟证监会主席一样,都处在悲剧中,区别在于,前者悲催,后者悲壮。”

当前对于刘士余的舆论为何如此截然不同呢?在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尹中立看来,“刘士余自上任之后的一系列措施,诸如严加监管、强推退市制度、加快IPO常态化发行、控制再融资数量,这些从方向上都是正确的。从去年的3月份到今年的3月份,投资者拥护刘士余的声音是非常多的,批评的声音是非常少的。”

尹中立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说:“但是进入4月份,质疑的声音越来越高,原因在于最近在一系列外界因素影响下股市出现下跌。股市一旦下跌,投资者对监管者的不满情绪就会上升。这在过去的历史中是不断重演的。比如郭树清任证监会主席时,他治理股市的方式或方法和刘士余如出一辙。不管什么原因导致股市下跌,投资者都会把它归结为监管导致的。一旦下跌,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失,任何正确的措施和做法都会受到市场的挑刺和质疑,这是不奇怪的。”

为此,他建议,“投资者对监管者应有客观公正的立场,不能以市场的一时涨跌论英雄,应该以是否有利于市场长治久安发展,是否有利于股票市场功能发挥为标准;如果以市场短期涨跌来评价监管者的功过是非,则会使市场盲目以短期效应为主而忽视了长期效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