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显示,因主营利润不济,若干非房地产上市公司选择“卖房输血”业绩。虽然这并非普遍现象,但行为背后的经济考量却令人深思。若房地产不能早日回归居住属性,则投资投机性需求支撑的房地产盛宴就不会散席,未来上市公司“卖房输血”业绩的一幕还将上演。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呈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实体经济增长乏力,而热点楼市非理性繁荣,一冷一热的巨大反差凸显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紧迫性。虽然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较快,但更多是依靠煤炭、钢材和原油等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带动,很难说制造业盈利能力已经出现了实质性改善。反观楼市,自去年“9·30”新政后,热点城市及环热点城市周边房价出现了新一轮快速上涨,最终促使3月中旬后以“认房又认贷”为主要标志、涉及40多个城市的升级版调控政策的出台。
尽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全民共识,但与之相伴的短期阵痛不可避免。在部分企业和个人看来,与其承受转型之痛,不如投身房地产市场投机炒作,不仅“来钱”更快,而且也不“费劲”。辛苦干一年实业还不如投资热点城市一套公寓,有这种认识的群体,在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为数不少,在经济发展相对靠后的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也有基础,北下海南购买房产的大有人在。但要清醒地看到,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依靠楼市繁荣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房价泡沫所形成的财富幻觉,很可能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枷锁,最终损害全民福祉。
说到底,还是有相当部分企业和个人没有深刻领会稳增长和促改革的辩证关系。稳增长可以为改革创造有利环境,减少经济转型阵痛,最终通过改革实现持久稳健的增长。如果个体行为与政策方向背道而驰,白白浪费稳增长创造的有利政策环境,那么势必增加未来转型升级的难度和痛苦。当前社会炒房热情空前高涨,建设雄安新区的新闻一发布,炒房客就蜂拥而入。社会上也不乏“以钱生钱”的思维,有些还以企业为融资平台,想方设法加杠杆进入房地产市场,完全背离了稳增长的政策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说,延缓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进程,大大增加了当前及未来宏观经济金融治理的难度和成本,这不能不让我们深刻反思。
这些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如果没有紧迫的内外部压力,则微观个体主动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并不强烈;如果宽松政策环境仍长期持续,则放弃房产投资转而主动承受转型升级阵痛的必要性就不会充足。可见,房地产过度繁荣所形成的虹吸效应,已经成为拖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的沉重枷锁。只有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让住房回归居住属性,才能推动企业致力于转型创新,培育新经济增长动力。
(责编:孙博洋、夏晓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