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些慢病患者到三级医院挂专家号只为取药,造成了专家资源浪费。有分析说,医事服务费的标准有较强的“差异性”,有利于推进分级诊疗。事实是否如此?患者到社区医院看病会有哪些不同的体验?
海淀区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家社区医院,记者看到,他们特意为这次改革设立了咨询台。对于大家关心的药价问题,一位患者展示了收费单据:
患者:“原来这个70多,这回50多了,我看都少了。老百姓吃药要便宜了。”
记者:“您觉得便宜得明显吗?”
患者:“明显,都能看出来。”
中心副主任赵慧说,随着诊疗水平、服务能力提升,以及这次改革的相关措施,社区医院对患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强,这将进一步推动分级诊疗。
赵慧表示:“这次改革后,比如普通门诊,社区医院的医事服务费比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的报销比例要高,所以更吸引了一部分患者到社区来。另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这四种慢病用药,我们尽量满足患者需求,和医联体医院的目录对接。”
关于医生收入,赵慧说,这轮改革并没有对此产生影响。“我们是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以我们的人员工资全是政府拨款,所有的收入也用于医院的建设和运行,所以对人员工资这块没有太大的改变。”
央广短评:百姓感受好 才是真见效
北京医改新政的最大亮点,就是取消药品加成,药价将有20%左右的下降。从预计效果来看,老百姓是医改新政最大的受益者。深化医改的关键,就是让百姓得益、受惠、获利,有获得感。
我们说医患是一个共同体,评价新医改,除了考量患者一方的获得感,同样也要考量医务人员群体的获得感。我们不妨对照三个标准:看病贵、看病难有没有解决;医患关系有没有改善;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有没有调动起来。要达到这些目标,让医改的福利尽可能地覆盖到更多人,就要敢于对医疗体制的深层问题“动刀子”。
深化医改是个“难啃的硬骨头”,但是只要抓住了“牛鼻子”,最终会成为人民群众交口称赞的好事,成为“暖民心、惠民生”的民生工程。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只有百姓感受好,才是真见效。(记者王建帆 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