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员工持股试点后,最大的变化是感觉每一天都在为自己奋斗。”中南建筑设计院交通建筑事业部总建筑师王力说,当年在家人的帮助下筹资20万元购买了20万股,每年有将近10万元的分红,再加上工资和项目奖金,年收入能达到50万元。
与许多优秀的年轻员工一样,王力也曾频频收到各类企业抛来的“橄榄枝”。“试点让我有了主人翁的感觉,所以我选择留下。”王力说。
参加员工持股试点的湖北省城建设计院员工程涛表示,公司发展与自己的前途紧密相关,“下班前关灯关空调,打印材料双面用纸,出差争取当天往返……节约下来的每一分钱,都与自己有关”。
“我们并不主张参加试点的员工通过股票短期买卖来获利。一方面,我们要保持公司业绩稳定增长,让员工对企业发展有信心。另一方面,我们也保持相当力度的分红水平,近年来的股息率已超过定期存款水平。”上港集团董事长陈戌源说。
扩大覆盖面,增强激励度
记者采访了解到,国企混改中的员工持股试点正在加速,不过,目前的不确定因素仍比较多。
比如在持股比例方面,相当多的国企偏于谨慎,将员工持股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以上港为例,员工持股尽管覆盖面很大,但相比90%左右的国有股,1.8%的持股比例还是很低。
“持股比例太低,对于激发广大员工积极性、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效果不太显著。”已经开展员工持股的沈鼓集团副总经理李绍国说。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8月国资委出台的相关意见,将员工持股占企业总股本的比例上限定为30%,这为试点国企进一步放开手脚提供了空间。
另外,在股票来源上,多数国企的员工持股计划完全靠定向增发,结构比较单一。有专家认为,其实,大股东可以把企业超额利润的一部分,拿出来转化成股票提供给员工,凸显激励作用。
在参与试点的员工范围上,不少国企明确为“骨干员工”。但哪些是“骨干员工”目前没有清晰界定。“如果只限定为企业中层,获得激励的员工范围就会比较窄。公有制经济强调按劳分配为主,普通劳动者的作用不能被忽视。”李锦表示。(记者何欣荣、杨毅沉、徐海波、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