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两年多,由2名院士及上百名科研人员攻关,集成58项成果的生猪健康养殖技术方案,既可有效改善生猪肉质,又可实现养殖零污染排放,前景被诸多企业看好,却因相关政策对技术集成式创新的验证示范支持不足,在推广和产业化过程中碰壁。
有上亿元科研经费却用不了
年出栏量超7亿头的生猪养殖是目前我国畜禽养殖污染的最大来源。“以前畜禽污染治理多是‘零敲碎打’。”江西省科学院院长王晓鸿介绍,采取全产业链思路集成创新的生猪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将有效解决畜禽排泄物处理周期长、成本高、回田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
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许道军介绍,这一技术集成创新方案可实现养猪的粪水分离。以万头猪场测算,每天污水排放量比传统模式减少约90%。
然而,这项由江西省科学院、中科院、湖南省科学院、江西农大、湖南农大等全力合作开展的技术集成创新在验证示范环节遭遇“肠梗阻”,难以进一步完善和推广,走向市场。
“对这个技术集成创新方案进行验证示范,约需启动资金2000万元,后续会需要更多资金投入。”王晓鸿说,虽然我们科学院有上亿元科研项目经费,却无法使用。
对此,江西省科学院产业处处长杨一兵解释说,财政资金的使用原则必须是专款专用。项目经费只能用于技术研发。“科技财政投入偏重基础而忽视成果‘出口’,江西省科学院的资金篮中没有专门用于验证示范的专项资金,技术集成创新在推广上有阻力。”杨一兵说,但只有通过验证示范才能发现更多应用问题,不断优化完善。技术集成创新形成的方案,系统性更强,对各项技术间的衔接磨合要求更高,更需要验证示范。
政策空白“难为”跨界项目成果转化
针对此,江西省领导多次要求予以重视,并已安排江西省科学院就科研体制改革开展先行先试,但由于有关政策支持不足而停滞不前。
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所所长余发新说,目前科研经费通常以单项进行申报。而生猪健康养殖技术体系这一技术集成创新方案是跨界项目,涉及农业、环保、科技等部门,对照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相关政策,在验证示范环节找不到对应的专项资金名目。
那么,各环节单项技术专项经费整合能否实现全产业链成果转化?以该技术集成创新方案中使用的功能性饲料添加剂普立醇项目为例,这一技术申报江西省对外科技合作计划,可获5万元项目经费。“但这样的科研项目经费体量小,即使全部加起来,也难以支撑整个产业链的成果转化。”余发新说。
在验证示范遇到无对应项目申请等难题后,江西省科学院将目光投向企业。最终与江西正邦集团达成意向,建立5万头生猪健康养殖示范项目。
江西正邦集团发展部总经理潘捷科坦言:“生猪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尚未进行全产业链验证示范,谁也无法保证其市场化应用的效果。企业要承担技术转化的风险,这对企业来说也是一场赌博。”
消除“两不沾”地带
生猪健康养殖技术体系的遭遇并非孤例。当前,诸多涉及能源、环境、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集成创新技术成果,从技术发明到应用开发、中试放大、批量生产,达到各类检验标准、满足用户体验,都需要长时间反复研发。
但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学术内涵在早期已被揭示和公布,之后难以得到研发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许多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由于没有中试基地和资金,大多停留在实验室,难以产业化。
当科研机构求助于企业时,“由于需要承担创新风险,除极少数超大型企业外,一般企业无力涉足”。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徐旭东表示,这就形成高校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两头不沾的中间地带。
随着我国科技实力不断提升,集成创新的发展路径逐渐清晰。技术创新活动越来越需要不同领域的创新主体打破组织界限,相互协调合作。然而,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在全产业链集成创新层面存在空白,不少行业资深人士建议,加快进行改革完善。
“集成创新可以实现创新链上各主体和各环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散风险、提高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绩效。”王晓鸿认为,理顺创新链中各环节关系,加强创新链上各主体的链接和集成化,将使科技投入顺畅地转化为科技产出,并有效、快速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王晓鸿建议,建立覆盖成果转化全过程的政策和服务体系。中科院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专项”的实施,此类模式可以向地方科研机构推广。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鼓励科研机构开展全产业链流程示范。
记者手记:善于解决“小”问题 避免束缚“大”手脚
“零污染”生猪健康养殖,是解决畜禽养殖污染的创新之举;让百姓吃上放心肉,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技术集成方案产业化应用,江西省领导不可谓不重视,科研人员不可谓没有市场意识。仔细分析发现,技术集成方案的验证示范推广还是卡在了科技体制环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以往,我国科研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不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占据主导。当前,集成创新的发展路径逐渐清晰。针对变化的市场需求,相关科技体制必须快速调整。
只有强化成果信息共享、机构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支持等关键环节,加快构建起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全链条、市场化的技术转移体系,才能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有效支撑。
要逐级科学划分科技管理事权,适度给予地方自主权,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市场和社会环境。只有打破政策的“隐形围墙”,才能让机构、人才、资金、项目充分流动,成为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半月谈记者 刘健 郭远明 陈毓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