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米临储收购下,中储粮作为政策性收购的执行主体,代表国家执行收储政策。在改革之后,中储粮参与粮食流通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储备轮换购销,按市场价格随行就市、自主收购。
中储粮双城直属库主任施闻告诉记者,他们粮库从去年新玉米上市以来,在双城主产区和交通不便的地区,设置了19个库点,针对市场变化和农民卖粮的实际情况,坚持“始终在市、均衡收购”的原则,在国家粮食局对黑龙江地区监测价格区间内,把握节奏,收购储备粮轮换玉米。对于那些交通不便、家里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户,通过引导经纪人上门收购的办法解决这部分农户“卖粮难”的问题。
对于储备企业来说,储备粮轮换原本是推陈储新,实现常储常新的手段,但在操作上通过灵活把握、调度,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粮食流通进行调节,因此能够主动服务调控意图。据了解,去年秋粮收购以来,中储粮为了减轻东北玉米收购压力,将原本在关内轮入的玉米计划调整到关外,集中全系统的资源全力支持东北玉米收购。在新玉米上市之前,狠抓进度,在三个月内完成了玉米轮换销售计划,为之后的秋粮收购腾出了宝贵的仓容,实现了购销时序的衔接。通过轮换运作时间空间上的有效调节,使“始终在市、均衡收购”成为可能。
在市场化购销中,最能产生效益的地方市场流通也最为活跃,但在市场作用不明显的时候,中储粮还需要发挥中央企业的担当作用,主动入市收购,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例如,在黑龙江省,中储粮在当地没有加工企业、外运交通不便的地方,以及黑河等第四、第五积温带玉米质量较差地区作了重点布局,在这些边边角角贸易收购做不了的地区,农民售粮需求也得到了照顾。
“后托市”时期调控聚焦精准
随着玉米收购制度改革的启动,谷物中最大的品种正式退出政策性收购。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政策还将坚持和完善,但政策取向将朝着更有弹性的价格水平加以调整。今年稻谷的最低收购价已经公布,在去年水平上略有降低,向市场水平靠近。经过十四年运行,粮食收储政策已进入调整期,“后托市”时期已经到来。
“后托市”时期,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越来越少,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强。随着市场收购主体日趋多元化,更多粮源将由政府的粮库转到社会主体手中、转到市场上,粮食宏观调控需要逐步由依靠直接调控转向以政策引导为主的间接调控,调控难度加大。而且,粮食宏观调控更加聚焦精准,更加注重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推进创造有利条件。
中储粮负责人表示,在“后托市”时期,中储粮必须为新角色转变做好准备。一是从政策任务的直接执行者到政策目标的积极推动者转变。中储粮不再承担国家下达的玉米临储任务,但作为国内最大的农产品储备集团,维护粮食安全、市场稳定、服务调控的根本职责没有改变,反而更加强化。中储粮的轮换吞吐活动必须更加主动与国家粮食政策的目标保持一致,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保持一致。二是从分散操作向整体协同转变。中央储备粮垂直体系的特点在于,具体的购销吞吐操作由分散的基层直属企业完成。但是,垂直体系的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能够调集全系统的资源,按照调控的要求有效组织“大兵团”作战,在政策预期的方向和领域发挥应有作用。三是从政策性收储主力向关键时刻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转变。在国家收储政策改革调整的过渡期,不可避免会出现市场机制无法完全覆盖的空白点、市场收购力量转换的空档期,有可能出现区域性、阶段性的购销矛盾。中储粮在关键时刻要发挥引领市场的支撑作用,防止供求失衡和价格震荡。四是从粮食流通的参与者向粮食供应体系的重要力量转变。随着政策性收储逐步缩减,粮食调控的重心也从收储转移到去库存销售方面。中储粮必须提升储备粮轮换自身的供给质量,进一步优化储备品种结构布局,改善储备粮品质,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的放心粮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