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特稿:岔路口 我往这边走--从英国“脱欧”看欧洲一体化进程

2017-03-23 17:06:24    新华社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伦敦3月22日电 “我知道,这是一次艰难的旅程”——9个月前投下“脱欧”票的英国人锡德·奥尼尔语气中难掩无奈。对于很多英国人来说,决定投票那一刻,就像站在一个岔路口,迷茫而纠结。

25日,欧盟将举行特别峰会纪念《罗马条约》,60年前这个条约的签署为欧盟雏形奠定了基础;29日,英国将正式开启“脱欧”程序,成为欧洲一体化大厦构建多年后第一块“剥落的墙砖”。

其实,上世纪70年代英国已经尝试过一次“脱欧”:中东战争引发石油危机重创欧洲经济,英国也被严重拖累,国内高呼弃欧。不过,最后的公投结果是67%的英国人选择了“留下”。

40余年后的又一次公投,52%的英国人选择了“离开”。52岁的奥尼尔就在其中。

威德尼斯,利物浦郊区的工业城镇,化工厂的烟囱还冒着白烟。这里地处英国“锈带”,是“脱欧”的主要票仓之一。奥尼尔和妻子莉萨,还有他们的四个孩子就居住在这儿。奥尼尔夫妇人均2万多英镑(约合17万元人民币)的年收入刚够得上全国平均线。

“移民挤占我们的资源空间;税交得太多,都是英国补贴给了欧盟;留在欧盟我们没啥好处,离开欧盟我们没啥损失。”基于这些想法,不少人在公投中和奥尼尔作了同样的选择。

在“脱欧”问题上,特雷莎·梅似乎比奥尼尔更“硬”。在时尚大刊《Vogue》拍摄的照片中,这位英国女首相表情坚毅地端坐着,上身前倾,“鹰派”气质凸显。

经济表现给了选择“脱欧”的英国人底气:2016年英国经济增速在西方七国集团中位居第二,最新的官方数据预计2017年情况更好,增速将达到2%,还要高于此前预测。

与之相应,欧元区经济也在展现出良好韧性。截至今年1月,欧元区19国经济连续15个月保持增长,2016年经济增速达1.7%,自2008年以来增速首次超过美国。

然而,面对这些数据,《金融时报》在报道英国“脱欧”影响时,还是选择了“前路崎岖坎坷”的词语。不少专家说,英国的经济内伤显现存在滞后性,负面效应或在今年不断显露,欧洲整体经济形势也将受到影响。

对此,奥尼尔也认为,“脱欧”势在必行而且结果可控,但之后不可避免会有变化。说这话时,他的脸上能看得到忧虑。“我最大的担心是四个孩子和他们孩子的未来。我和莉萨结婚时,可以在负担日常用度的同时按揭买房。而大儿子彼得现在是租房住,我看不到他能买上一套自己的房子。”

“或许从某些方面说,去年的公投是一次情绪化的投票,”奥尼尔说,“我看到了人们对公投结果的某种恐惧,就像是我们的国家要陷入一个巨大的漩涡。”

的确,微弱比例胜出,意味着“恋欧人”的失意,还意味着数十年欧洲一体化滚滚向前的大潮出现了岔流。

从起初六个国家组成欧共体,到如今欧盟包括20多个国家;从申根协定生效时只有七个国家,到如今的26个国家;从欧元区成立时只有11个国家,到现在欧元已在19个国家流通。

广阔的共同市场,协同的政治经济政策,加速的产业链分工,商品、服务、资本、人员的自由流通,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画卷沿着时空之轴铺展而来。欧盟也从单一经济一体化组织逐步发展为在政治、外交、防务等多方面的国家联合体,在促进各成员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功不可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