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A股解禁潮汹涌 个股风险防范不可少

2017-02-16 13:28:34    经济日报  参与评论()人

▲ 今年前两个月,A股解禁规模之所以大幅增加,既与2015年上半年牛市中的大量定增到期有关,也有2014年初IPO重启后大量首发限售股到期解禁的因素

▲ 过去几年市场表现和解禁规模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从逻辑上而言,在市场资金面较弱的环境中,解禁会造成一定的预期冲击。相比解禁,大小非到期减持对市场的冲击更大,因此投资者需要防范风险

进入2017年,股市解禁潮汹涌而至。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月A股市场解禁市值约2440亿元,2月解禁市值约2831.8亿元,同比均大幅增加。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解禁减持是市场不变的话题,而今年又将是一番何等的风景?

定增到期+新股解禁

据本报记者统计,今年A股市场解禁呈现“三高”特征:一是定增解禁占比高;二是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解禁占比高。在1月至2月份解禁股中,中小创公司占比达47%,高于2016年的32%;三是解禁股本占总股本比例高。今年前两个月,解禁股本占解禁公司总股本比重为37%,高于2016年的23%。

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师赵扬认为,与以往相比,今年前两个月解禁压力加大的最主要原因是定增到期规模加大。相关统计显示,今年前两个月,A股解禁金额合计近5300亿元,其中源于定增到期解禁的金额近3000亿元,占比高达57%。这些解禁的定增股份,大都来自于2016年初的一年期定增项目。

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德伦认为,从结构上来看,1月份解禁的主要来源是定向增发的限售股,其中又以1年期定增解禁为主。这主要是由于在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推动下,大量企业发布预案进行定增,但下半年的股市异常波动后,再融资审批停滞,直到2015年11月至12月间才逐渐恢复,从而导致企业的定增上市日也集中在2015年11月和2016年1月之间。

“2月份解禁的主要来源是首发限售股。首发限售大量增长的原因有两个:首先,2014年1月至2月是IPO第8次长期暂停后的重启,大量企业在这段时间内上市;其次,今年春节期间横跨1月、2月,导致2月3日成为春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因此在2014年1月27日至31日间上市的全部企业,其限售股解禁日也被顺延到了2月3日。”王德伦说。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新股解禁和1年期定增大量到期,与去年相比,2017年全年解禁压力相对较大。分月度来看,除5月、6月、11月的解禁市值略小于2016年同期规模外,其余9个月份全部超过2016年同期解禁水平。其中,今年1月、2月、9月、12月是全年的4个解禁小高峰。

大非VS小非

在A股市场,一直存在大非、小非的区分。所谓大非,是指持有较大数量的限售股票的股东,小非则指持非流通股比例低于5%的股东。

大非VS小非,哪个更被市场关注?业内人士表示,从2016年限售股解禁后的实际减持情况来看,小非是最主要的减持主体,所以市场对小非减持更为敏感。

“主要原因是小非的减持动力要明显强于大非。毕竟大多数小非属于财务投资者范畴;次要原因是小非减持更加便利。根据当前有关规定,大非直接减持时,需提前15个交易日公告减持计划,说明计划减持的股份数、时间周期。而小非减持则往往不需要披露。”赵扬说。

华融证券市场研究部策略研究员崔喜君认为,理论上大非和小非减持动机大致相同,可分为投机性获利动机和流动性需求动机。首先,投机性动机和市场环境、被减持股票自身估值、公司经营水平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当资本市场存在较大泡沫、被减持股票估值明显高估、公司经营水平下降时,投机性减持行为就会明显增加,反之则减少;其次,流动性需求动机是指如果大小非出现流动性困难,将很可能变现股份以偿债。从实际情况来看,多数的大小非减持是基于投机性动机,因此市场将减持行为视为大小非对公司发展缺乏信心或者认为公司估值存在高估。

“一般情况下,小非减持力度强于大非,究其原因在于两者目标的差异。大非作为产业投资人,更为看重公司的长远发展和控制权,持有周期较长,限售股解禁后通常不会大比例减持;相比之下,小非则是财务投资人,更注重股权投资盈利,基本上不打算长期持有,往往在高位时大幅减持兑现收益。”崔喜君说。

在王德伦看来,出于对公司控股权、为后续融资提供有利股价等因素的考虑,大股东在限售期满之时往往不会进行大量减持。而小非作为短期投资者,对投资收益和流动性风险的关注更高,在限售期满时往往会选择将收益套现。此外,小非更容易将持股比例降至披露标准以下,从而达到减少减持行为披露的目的,使得普通投资者难以把握其抛售力度。因此大家对小非的减值更加关注。

个股风险防范不可少

业内人士表示,相比于A股市的大幅扩容,今年前两个月的解禁潮并不会给市场带来系统性压力,但对中小投资者而言,个股潜在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对于当前二级市场整体而言,解禁并不是市场的核心逻辑。尽管2017年全年解禁压力较大,尤其是4个月解禁小高峰或许会对市场形成一定冲击,但在防范金融风险的主基调下,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概率较小,投资者应精选个股,去伪存真,重点把握结构性机会。

赵扬表示,过去几年市场表现和解禁规模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只是从逻辑上而言,在市场资金面较弱的环境中,解禁会造成一定的预期冲击。“相比解禁,大小非到期减持对市场的冲击更大,因此投资者需要防范个股风险。”他认为,如果说,“倒挂”的价格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减持冲动的话,那么浮盈较大同时小非解禁占比较高的个股,则是投资者需要格外注意之处。

“2014年重启IPO以来,新发行的个股持续出现连续涨停的现象,即使经过了3年的限售期,其股价相对发行价的涨跌幅仍然十分可观。因此这些限售股解禁后可能会有较大的减持压力。”王德伦说。

“具体到解禁个股,需要仔细甄别风险与机会。如果上市公司业绩下滑或价值明显高估,限售股解禁后遭到大股东套现减持的可能较大。具有明显浮盈的定增个股在解禁后参与机构减持的动力较大。上述两种情况都会对股价形成负面冲击,需要投资者密切关注。”崔喜君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