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吉林省委、省政府遵循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统筹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八种关系”,努力熨平经济发展中的波动和挑战,实现了“八大平衡”,这一作法和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吉林在东北板块中的“一马当先”。
●吉林经济在东北一马当先绝不是偶然的,重要经验是稳增长与调结构同时发力,调结构为稳增长提供持续动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调结构越早就越主动,拖的时间越长就越被动,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2016年以来,吉林省委、省政府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遵循经济发展内在规律,注重抓工作的节奏和章法,保持前瞻性和连续性,统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八种关系”,努力熨平经济发展中的波动和挑战,实现了“八大平衡”,这一作法和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吉林在东北板块中的“一马当先”。
统筹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
稳增长与调结构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在研究社会物质生产的问题上,新古典主义的一般均衡理论显示出不可否认的优越性。一般均衡理论强调,结构均衡对经济效率和经济稳定有决定性影响。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就不可持续。只有找准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才能在稳增长中调结构,在调结构中稳增长。稳增长为调结构奠定坚实基础,脱离速度问题谈结构调整是不现实的。只有增速在合理区间,调结构才能游刃有余。
2016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长基础不牢固的形势,省委把稳增长摆在突出位置,出台29条定向精准调控措施等一系列政策,实现了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国务院督查组认为,吉林经济在东北一马当先绝不是偶然的,重要经验是稳增长与调结构同时发力,调结构为稳增长提供持续动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调结构越早就越主动,否则拖的时间越长就越被动,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统筹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平衡
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基本手段,单纯强调其中一端,都难以解决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上世纪70年代,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失效后,西方供给学派开始兴起,其学说注重供给而忽视需求,事实证明也具有局限性。当前我们深入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西方供给学说,更加注重“两端发力”,寻求新的平衡点。在一般均衡理论中,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两个方面是通过市场机制,通过双方从两个方面对价格的作用而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的。市场价格在这里作为使用价值供给与需求的指标,起着中介的作用,也是“两端发力”的着力点和平衡点。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主要在供给侧。特别是无效和低端供给问题突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造成需求缩减、市场不振。针对这个问题,省里在坚决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基础上,突出制度、劳动力、效率“三大发动机”。围绕吉林制造、吉林智造和吉林创造,推动装备制造等品牌产业迈向中高端,创造新产品、新链条、新经济,形成了新的需求增长点。
统筹新动能成长与传统动能减弱的平衡
当前经济学界普遍认为,经济发展面临持续下行压力,支撑经济发展的传统动能相继弱化,新动能还不能完全弥补传统动能下降的缺口。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形成“双引擎”,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吉林省在动能转换中寻求合理平衡点,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改造传统动能中激发新潜力。在当前动能转换期,传统产业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只要切实做好产业升级和产品提升,把高质量产品推向市场,这部分增长动能十分广阔。在传统动能减弱的情况下,没有一味压减传统动能,而是通过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实现“老树发新芽”。目前,全省工业总量约2.4万亿,装备制造全口径约1万亿元,占据半壁江山。通过技术改造不断完善创新产品线,实现重卡等产品销量提升72.6%。
统筹经济增量与环境容量的平衡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指出,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最终落脚点,在于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多年来,西方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我们决不能走他们“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努力克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摒弃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经济要上去,环境也要保护好。
近年来,省委统筹推进“三个五”战略,围绕东中西“三大板块”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系统思路抓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增量与环境容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经济增量提升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本身不是导致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只有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才会破坏环境。如果割裂发展与环保,单纯的保护也不可持续。近年来,吉林省立足生态优势,坚持做大有质量、有环境容量的GDP,推动森工集团等企业产业转型,变“砍树人”为“看树人”,加快推进生态旅游、医药健康等绿色产业发展,积极发展40个秸秆综合利用等重大循环经济项目,生态经济贡献率快速提升,成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重要力量。
统筹负债发展与防控风险的平衡
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在经济发展受需求不足制约发生滞缓时,政府可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适当增加财政赤字,以促进社会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但是,虽然举债发展是现实必然选择,符合代际公平原则,也是国际通行作法,但风险防控尤需关注。只有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才能行稳致远。举债作为有效金融手段,具有“双刃剑”特点,适度则赢,过度则损,必须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长期以来,吉林省直接融资能力比较弱,A股上市公司只有40家,市值仅4200亿元左右,在全国排位靠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过间接融资,充分利用融资平台,在债务限额内举借政府债务291亿元。同时,严守风险红线,设立政府举债“天花板”,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债务指标,地方政府债务率和偿债率分别低于100%和20%的国际警戒线,全省政府债务风险保持总体可控,确保负债发展运行在合理区间,发挥了最大效益。
统筹经济增长与福利提升的平衡
在研究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关系的理论中,公平与效率的博弈是核心课题。当前,世界很多国家在对公平与效率做出选择时,更趋向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同样,一些国家之所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并非财富增长积累不够快,而是因为社会福利过高,超出经济现实承载能力。实现二者均衡发展,才能相辅相成。不顾现阶段发展水平提升社会福利,只能日益捉襟见肘,最终难以为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经济发展有助于为保障民生提供物质基础和财力支撑。民生领域的改革创新可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民生保障又可创造出更多有效需求,为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新空间。
吉林省委、省政府深刻把握稳增长与惠民生互相牵动、互为条件的内在逻辑,始终把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针”,坚持新增财力70%以上投入民生领域,不断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出台了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使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到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状态,激发了社会消费潜力,提升了社会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全省每年都组织实施一批民生实事,厚植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落实国家部署,启动了脱贫攻坚战。2016年将脱贫30万人,努力补齐民生短板。
统筹去产能与稳就业的平衡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看,去产能导致生产缩减,短期会面临一些职工分流安置问题。但从长远看,去产能和稳就业是双赢的关系,可以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市场活力,优化劳动力有效供应,提升劳动力层次,新动能发展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统筹去产能和稳就业平衡,不是计划经济“一刀切”,而是科学统筹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去产能势在必行,但稳就业未必与之矛盾。经济的增量为就业总体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更重要的是,不断优化的经济结构为稳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兼顾去产能和稳就业拥有更多回旋余地。
一年多来,我们按照中央部署,有的放矢,综合施策,坚定不移去产能,妥善分流安置职工,通钢集团和森工集团通过内部挖潜、转岗分流,安置职工1.4万余人。政府制定出台配套政策,落实好各项就业和社保政策,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同时,去产能进一步释放了劳动力市场活力,提升了劳动力整体层次,保障了劳动力有效供给,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随着去产能、去库存等持续深入,部分企业员工分流转岗不可避免,能否守住就业底线考验党委、政府的决心和智慧。稳定的就业形势、广阔的就业空间,将为去产能提供有力的空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出台一系列稳就业措施政策,启动三年劳动者技能提升计划,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以内,为尽快消除去产能阵痛、消化富余职工,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构成了去产能和稳就业之间的平衡。
统筹市场与政府“两只手”的平衡
政府与市场“两只手”是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基本制度安排。亚当·斯密推崇“无形的手”,但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来看,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历次经济危机证明,市场调节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缺陷。凯恩斯强调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倡导政府对经济实施干预,以解决“市场失灵”带来的种种弊端。政府与市场不是谁取代谁的对立关系,而是有机配合、协调和均衡的关系。
2016年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趋稳向好、提质增效势头告诉我们,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一般经济规律告诉我们,市场发展有其内生动力。要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建设充满活力的经济生态,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一张网”建设,优化制度供给,维护市场秩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大产业链,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有力推进了新一轮振兴发展。
(作者为吉林省政府秘书长、党组成员)
(责编:杨迪、乔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