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农产品加工:连接上下游 富民又增收

2016-12-29 11:00:44    经济日报  参与评论()人

黑龙江五常市金福粮油加工有限公司建设的金福泰鸭稻观光示范园,实行鸭稻共作,实现了绿色、生态、有机种植。 本报记者 刘 慧摄

农产品加工业连接工农、沟通城乡,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中小微企业众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补齐农业现代化的短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农村创新创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农产品加工业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中小微企业众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近年来,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了农村创新创业和农民增收。

补齐农业现代化的短板

吉林省吉林市东福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带动大荒地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大米加工企业。近几年来,大荒地村以东福米业公司为主体,组建了由粮油贸易、神农庄园、神农酒庄、神农养殖基地、小额贷款、农机服务中心为一体的集团公司。

吉林市东福米业公司总经理刘延峰告诉记者,公司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高端大米的生产与加工,为了确保粮源品质,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稻米种植基地,公司把全村1300公顷的土地流转过来,全部建成了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大大提升了一产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提升了农业现代化经营水平,辐射带动近8000户农民发展订单农业。公司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稻米生产线,从单收单储、生产加工到低温冷藏,严格规范产品质量各个环节。东福公司注册的“大荒地”商标,2014年初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公司还在大荒地村建起吉林神农温泉度假村,包括农业博物馆、农业观光园、温泉游泳馆、神农宾馆和仿古王爷府等。神农庄园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认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

专家认为,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天然的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特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够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实现农业多层次增值增效,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不可或缺的核心性支柱,更是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的关键性环节。众多数据分析表明,粮油薯经过加工可增值2至4倍,畜牧水产品经过加工可增值3至4倍,果品蔬菜经过加工更是可增值5至10倍,产业效益倍增,产品种类增多,农产品原料综合利用率全面提升,提高了农业产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但是,我国农产品加工水平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率只有55%,而发达国家是80%,相差25个百分点。其中果品加工率只有10%,世界水平是30%,低20个百分点;肉类加工率只有17%,更是低于发达国家60%水平的43个百分点。

为了切实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融合发展水平,中国乡镇企业协会等单位日前发起成立全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联盟。“这将有助于把政府与产业界、顶层设计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协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有助于形成农产品加工业的‘航母’效应,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表示。

激发农村创业创新热情

黑龙江五常市是优质水稻主产区,大米加工业比较发达。五常市五常镇远景村博远种植养殖合作社有1万多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从2007年以来,围绕着水稻建立生态循环产业链,发展大米加工业,建立养鸡场,利用稻壳和鸡粪制作有机肥料,再施到稻田里。“这样,就逐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当地农民500人实现了就业。”合作社技术指导赵淑敏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够引导农户按照加工和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打造了农民就业增收新模式。据统计,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吸纳3000多万人就业,其中70%以上是农民,农民人均收入的9%以上是来自农产品加工业的工资性收入,加上关联产业比重则更大。据有关部门测算,农业与加工业产值比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93元,每增加亿元加工营业收入就可吸纳96人就业,明显高于工业。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引领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与农业血脉相连,又与工商业密不可分,能够带动上下关联产业的发展,带动众多小微企业共同成长,扩大农村就业,也利于从更广阔的领域激发农村创业创新热情,加速新业态新模式的孵化成长,是农民增收的“稳定器”、新农民的“孵化器”、调结构的“转化器”和三次产业融合的“链接器”。

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农民创业创新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据统计,2016年1至9月,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5万亿元,同比增长4.7%,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1.0个百分点。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已超过450万,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亮点。

随着农村创业人数越来越多,创业新热潮正在形成。据农业部抽样分析,80%的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领域都是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创业领域逐步覆盖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经营、特色工艺产业等,创办的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并呈现出融合互动、竞相发展的趋势。

建立融合发展长效机制

当前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着满足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和经济下行压力,存在着用地融资难度加大、运营成本上升较快、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

而且,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不强,从事生产的不从事加工、物流、销售,从事加工的不从事生产,从事物流、销售的不从事生产、加工;大宗农产品的产业链、价值链实现不充分,走不出“种来种去、养来养去、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怪圈。

专家认为,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为关键的是要有相应的组织载体和融合模式,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要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制、合作制、股份制等组织形式,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组织形式,形成产权清晰、利益直接、风险共担、机制灵活的制度安排,以适用于农业农村多种多样的生产经营活动。鼓励发展股份制组织形式,发挥其适应市场、要素集中、权责明确、运营有效的作用。

要积极探索各种融合模式,让农民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过程。探索发展农户+合作社+加工流通企业的模式。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向前延伸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向后延伸建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体系,探索发展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集中连片的原料基地、加工园区和物流配送基地链接在一起,发展区域性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示范区。

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融合发展技术集成创新,以技术创新向三次产业渗透融合,树立“大食物、大农业、大资源、大生态”理念,全方位、多途径扩大食物来源,生产营养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食品和质优、价廉、物美、实用的加工制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产业安全、生态安全、质量安全。加快推进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构建“产学研推用”有机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

要加强融合发展资金整合力度,将资金按照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需要,整合成符合融合发展的资金链,统筹安排和配置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所需资源,形成促进融合发展的合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