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机市场的发展不难看出,市场虽然竞争激烈,品牌认知度是一方面,但人们接触产品后对产品的好感度、使用性能、使用舒适性、科技属性等尤其看重,也更能影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当前已经不单单是依靠单凭一块牌子闯天下的时代了。
这些属性还体现在汽车工业、办公产品制造业、摄影摄像制造业等众多行业。人们的消费观念从刚需转换到货比三家,眼光越来越挑剔,不得不说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结果
笔者认为,工匠精神是制造业(服务业)的“中轴”,科技是“发动机”,文化是“飞扬的神采”,而产品营销则是“腾飞之翼”。企业只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在细微之处倾注心血,不断从整体求进而不是“瘸腿”发展,企业才能创新发展和良性循环,才会让产品始终引领潮流,从而找到不断创造财富的钥匙。
笔者认为,科技、文化、品牌营销等的飞跃和融合发展正在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支撑,创新发展则是发展的内生动力。要更加注重产品与科技、文化、产业与品牌营销的跨界融合,加快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培育创新创意环境,壮大品牌经济。同时,企业发展要树立企业标准高于国家标准的思维模式,只有这样,企业才会立于不断创新的持续创造中。
因此,企业要走出困境,要抛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浅薄轻”的思维,需将工匠精神、科技元素、文化属性置入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服务等各个环节,在“专一、精细”方面狠下功夫。同时,推动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根据需求组织科技攻关,经常组织头脑风暴活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将科技、文化、创意和人性化的元素不断植入产品之中,使企业生产高度契合市场需求,将提高产品质量和适应市场需求作为竞争的核心优势。
此外,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制定有效措施,遏制低成本、低价格的恶性竞争,鼓励和支持企业研发并生产高质量产品,改变市场环境恶化、低劣产品充斥的局面。相关部门和企业也应更加重视技术人才,根据其贡献使其获得更多荣誉和报酬,充分激励、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笔者认为,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新常态下企业要走出困境,关键就在于从根本上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的质量,提升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以办“百年老店”的心态,培育并形成“专一、精深、一览众山小”的工匠精神。
(龙顺,国智网执行主编,四川省中华文化学会副秘书长,四川省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