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网络直播遭遇成长的烦恼:兴于网红,毁于色情?(4)

2016-11-15 09:18:07  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评论()人

另一方面,随着直播平台的竞争加剧,对网红和明星主播的资金投入也随之高涨。一份在网络上流传的《TOP主播排行榜》指出,游戏主播小智2016年的身价4000万,超过去年排名第一的若风整整一倍。除此之外,平台之间的“挖角大战”也使得主播身价水涨船高。对于一些“囊中羞涩”的平台来说,尽管无法参与到这场主播的肉搏赛中,用来培训专业主播的费用仍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可以”是国内一家新兴的移动直播平台,该平台上线近三个月。平台创始人之一张远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像YY、虎牙这样的直播平台来说,带宽的前期投入期已然过去,主播的投入在解决内容多元化之前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开支。

“节流还要开源。”张远表示,眼下直播平台比较泛用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为后向付费模式的直播,针对希望推广自己产品的第三方,用直播形态植入并表现出来,比如电商类直播。第二类为前向付费模式的泛娱乐化直播,是针对用户方的付费,用户观看直播的同时“打赏”礼物,再据此延伸出其他产品付费的功能。第三类为结合有网红潜质的主播,制作高质量PGC或PUGC(即专业用户生产内容)栏目,将优秀主播个人IP(即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并进一步衍生出更多影视、娱乐方向的收费形式。

“目前直播平台大部分属于前两者,无论是广告还是打赏所得利益,平台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入主播钱袋。这样的收入很难维持其自身运营成本。但是对于第三种模式来说,IP内容的生成也是需要大量的金钱和人力投入的,目前有能力做到的平台仍是少数。”张远说。

p37 在2016 年哈尔滨太阳岛论坛上,《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论坛进行网络直播。《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 首席摄影记者肖翊I 摄

  在2016 年哈尔滨太阳岛论坛上,《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论坛进行网络直播。

《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 首席摄影记者肖翊 | 摄

新规剑指直播乱象,小平台面临淘汰命运

张远认为,目前直播正在经历一个从窄众到大众,再到细分垂直行业的利益重组博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却直播内容同质化严重,数据造假、资本泡沫和监管难题一直如影随形难以根治。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资本的热捧下,为了融资和应对竞争,一些主播个人甚至平台本身都存在着通过“刷粉”来充水数据的行为。

“刷粉”这件事在直播界并不是秘密。2015年9月,一名《英雄联盟》主播“微笑”的直播间在线人数居然显示达到了13亿,这一事件在社交网络里引发了讨论。除了数字造假,使用机器人账号充当用户情况也一直存在。此前曾经有媒体报道,某直播平台通过算法为房间匹配机器人,大致算法是,直播开始时自动匹配21个机器人进入房间;有用户进入时,自动以1:10左右的比例匹配机器人进入房间;有用户离开时,匹配的机器人不离场。

除此以外,主播背后的经纪公司也是“刷粉”的爱好者。记者了解到,大多经纪公司和直播平台属于合作关系,大批量向直播平台充值可以获得一定折扣优惠。以5折为例,比如花1000万充值2000万,然后把2000万虚拟货币花在旗下主播账号。2000万的收入同直播平台五五分成,自己又获利1000万。如此一来,经纪公司捧红了主播,主播账号也收获了大量流水,直播平台也能出一个体面的数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