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北京310万流动务工青年:近半初中学历 1/4来自河北(3)

2015-05-05 07:50:48  中国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4年之后,魏则兴兼顾3个项目,但依然住在板房。夏天,铺了一层油毡的石膏式板房很热,夜晚难以入睡,等到晚上11点稍微凉快些才能睡得着。板房是大部分工人的选择。通常每栋板房有3层,共45间,每间可容纳4人到12人不等。

这与调研组的结论相吻合。调研组发现,相对集中管理的建筑、保安业青年以工作地集体住宿为主,日常工作生活基本都是和同事在一起,在外租房居住的仅占13%。

调研报告显示,居住分散且条件较差的算大型商场和市场的青年销售人员。从居住情况来看,该群体大都在工作场所周边自己租房,多数居住在城乡接合部条件较差的村庄中,仅16%居住在配套公寓或单位集体宿舍中。

刘磊的妻子也在京客隆厂家工作,两人每月加起来有8000元左右的收入。他们居住在工作地附近的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地下室,每月房租500元。

相对而言,工业园区的青年产业工人的就业、居住更集中一些。调研显示,在各类园区就业的产业工人约60%居住在园区、单位提供的公寓或宿舍中。主要工作、生活空间高度一致,与外部接触少,在可信赖的朋友圈中本单位的同事占到53%。

最为分散的是分散就业和生活的流动务工青年,他们60%以上都以各种方式租房居住,仅有部分餐饮业从业人员由单位提供统一住宿。

普遍有提升的动力和愿望,希望获得就业信息、技能培训等帮助

经过数年打拼,一部分青年流动务工人员在北京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刘磊从一名普通员工到领班只用了两年多,“干一份工作就得干好了,刚开始不熟悉,但是现在得心应手”。

他自己买了电脑,回家通过老乡和互联网了解考试信息,“我想考营销管理方面的专业”, “去年想过要考大专,感觉自己的知识还是不够用”。

目前略显尴尬的事实是,流动青年中78%为大专以下学历的青年流动务工人员,而这当中约200万人为初中学历,占流动青年总数一半。

调研报告认为,大型商场和市场的青年销售人员对未来规划比较模糊,该群体由于业余时间少、工作内容单一,绝大多数对于如何提升自己、未来怎么发展没有明确规划,“有留京意愿、没具体目标,也不清楚如何实现”。

对于分散就业和生活的青年流动务工人员来说,该群体中44%的近两年换过工作,80%的最想得到的帮助是“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调研组发现,相当一部分行业没有技术等级和标准体系,缺乏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机制,从业人员长期从事单一水平的工作,难以实现技能提升和地位改变。

同样期望改善现状的,还有保安、建筑行业的从业者。调研报告显示,这部分人群中33%对当前境况表示不满意,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度普遍较低。

魏则兴便不甘于现状。他月收入8000元,其中5000元寄给家人,“留在手上的钱,更多用在了考试上”。去年,魏则兴自学通过了造价员考试,此前他还拿到了施工员证。

史靖旭则已经自考了宁夏大学艺术设计的大专,“现在离自己的理想还有一定距离,但我在印刷方面的理想在慢慢实现。”史靖旭的语气中充满希望。这名2009年中专毕业的辅助工人,如今,早已竞争上岗升级为管理50个人的生产班班长了。记者 卢义杰 实习生 谢亚乔 阚文琦

(责任编辑: CN029)
关闭